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掘得一大桶金,他義無反顧,經受挑戰,把恆源祥開到了扼住興聖街咽喉的法大馬路上。
興聖街,即今天的永勝路,一條毫不起眼的小街。它夾在江西路、四川路之間,連線當初的法大馬路(即金陵東路)與上海老城的城樓拆除以後修築起來的民國路(即人民路),總長不超過100米,寬不過三四米。這條街是上海寸金的鬧市中心難得的一條連汽車也懶得去跑、去停的小路,真可謂冷清至極。現在馬路上汙跡斑斑,馬路兩旁的建築物都是近一個世紀的老房子,二層樓高,歪歪扭扭,搖搖欲墜,基本上都是住家。整個一條街只有三四家形跡可疑的髮廊和足浴小店。偶爾還能看到一兩堵牆上用黑漆寫著的大字“絨線”,彷彿在提醒你這條街昔日的繁榮與神話!
一個多世紀前,即1900年,一個名叫金永慶的貨郎從賣頭繩中賺得了些小錢,於是在興聖街開了第一家金源茂毛冷(即絨線)店,主要還是做紗線、絲線和毛冷頭繩,兼營做鞋子用的各種鞋皮、襯底。誰知在這眾多業務中,唯獨毛冷業務發展迅速,因為居住在老城廂裡的市民發現,這種毛冷細的可編織小囡的鞋,粗的可編織帽子、手套,甚至更粗一點的還可編織衣服,而多下來的斷頭絨線還可以給小姑娘當扎頭繩。金永慶看到單單金源茂毛冷店一家已忙不過來,於是又在隔壁開了一家源茂永毛冷店。“熙熙攘攘,皆為利往”。其他老闆看了眼紅,匆匆跟進,在興聖街開毛冷店。不過幾年的時光,開設在興聖街靠法大馬路街頭的有裕泰豐、老義隆、金茂源;開設在街中至街尾的有天華潤、裕華祥、義生祥、同興泰、大昌、鴻豐、隆興昌、聚源祥、榮茂昌、義源盛、興申泰、義生恆、大慎永、裕豐祥等。擠不進興聖街開在法大馬路上的還有太隆、義生泰、義盛祥、德興昌等。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絨線店如雨後春筍般地都開在了興聖街一帶,興聖街成了名符其實的絨線一條街。以至街頭巷尾傳出了這麼幾句俚語:買絨線興聖街,買呢絨棋盤街,買假貨大興街。現在這幾句俚語裡只剩下了半句:上海市民還習慣於將做假貨稱為大興貨。
興聖街這條毫不起眼的小街竟編織起了絨線業的一個神話:整個上海,不論租界華界,在上一世紀三十年代,所有的專營絨線店都開在興聖街及其左右。興聖街整個絨線的銷售量佔全國銷售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其實,興聖街的崛起,主要還是得益於上海開埠以後城市化的發展,以及它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據“海外上海學”的一部權威之作《上海青幫》(澳大利亞人布賴恩·馬丁著)中所描述的,“20世紀初期,上海作為最主要的商業和工業中心,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中國各地的農民和商人來此地工廠和商行裡工作。結果,這個城市的人口在20世紀的頭30年裡劇增。上海的總人口在1910年到1930年短短20年裡增長了3倍,從100多萬增加到300多萬。租界人口的增長甚至更驚人。從1895年到1910年間,公共租界人口增長了一倍(從245,675人增加到501,541人),1910年至1930年間又增長了1倍,達到100萬。同時,從1895年到1915年,法租界人口幾乎增長了3倍(從52,188人增加到149,000人),1915年至1930年又增長了3倍多,接近435,000人。”人口增加了,消費也必然增加。興聖街地處法租界的邊緣,它的南端正對著華界上海老城廂9座城門中的一座小東門,地處要衝,是老城廂的居民進入租界最便捷的通道,它的興盛也就有幾分道理了。
上海是中國紡織業的中心。自從黃道婆將海南島少數民族的先進紡織技術帶回到上海地區以後,經過不斷的改進發展與推廣,上海地區家家紡紗,戶戶織布,紡織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再加上上海地區得天獨厚的植棉條件,到了明代中葉,已有“衣被天下”的美譽。也就是說以松江(上海)一個府的實力,使整個中國數億人都有穿衣蓋被的棉布。但上海從來也不生產絨線,沒有毛紡織業。其實上海附近也養羊,有些地區養羊業還很發達。比如湖州,得益於羊毛使它的特產“湖筆”美譽天下;再如崇明,得益於羊肉,使崇明白切羊肉成為天下美食。然而所有的人都沒有想到利用羊毛來編織……因而絨線是地地道道的舶來貨。
圓夢 1(2)
現代羊毛的編織業產生於英國。一直到今天英國男人還熱衷於穿著純羊毛編織的蘇格蘭裙,可見他們對羊毛編織物的寵愛!同樣,現代絨線業也產生於英國,生產世界名牌蜜蜂牌純羊毛絨線的BB廠1770年誕生於英國,至今已有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