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是併購生涯。韋爾奇之後,再也沒人能夠創造他那樣的神話,而且他所創造的神話也漸漸幻滅了。
在發展中國家,併購的合資方式卻方興未艾。跨國公司用錢購買到一個企業的控制權,藉以佔有原有的銷售渠道和市場、吞噬掉非控制方的利益,最終得到壟斷利潤。由於發展中國家政府與企業缺乏經驗或錯誤的引導,聰明有錢的跨國公司來到中國,除了獲得利潤之外,還有許多大便宜唾手可得。中央電視臺曾經報道,中國的多數金礦竟然都由外資開採,而礦權竟沒有作價,而開礦還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由於沒有直接法律禁止,國外資本在“合法”地進行不公平交易;還有人主動地找到跨國公司,串謀分取巨大的國有資產……
然而,雖然外資經營戰果輝煌,但60%在華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卻自稱虧損,2004年自報虧損額高達1200億元。這就是行業內心照不宣的秘密——“轉移價格”。這給中國的稅收帶來巨大的損失。
當然,跨國公司併購“做虧”的目的絕不僅僅為了避稅。如果只是“虧”掉稅收,還稱不上是“原罪”。事實上,這裡隱含著“合資—做虧—獨資”的三部曲,最終虧掉的可能是東道國拿來合資的資產,還有不斷貼進去的資源、環境、國計民生的基本物資和設施。
國資委曾專門出了一個檔案,把吸引外資作為促進經濟發展、推進國企改制的主要途徑。在這之後,跨國公司競相併購各地行業排頭兵企業,廉價收購我國骨幹企業的優質資產、獨有品牌、核心技術和製造能力,將其納入合資企業,控制企業經營權,最後逐步迫使中方退出,最終達到消除潛在競爭對手、壟斷市場的目的。
行業龍頭企業身不由己,大多已被跨國公司盯住。等到併購成功,巨大的市場份額落入外方手中,外方要是嫌利潤太薄,可能停止生產這種產品;要生產也可以,再併購兩家,形成壟斷,利潤提高到300%。如果是被統一品牌而非多元品牌的企業盯住,那麼淡化品牌,損失品牌的狀況馬上就出來了。這時,“合資—拖垮—獨資”就導向了“控制—吞併—壟斷”。
外商一旦控制了經營權和購銷渠道,而企業連年“虧損”,這意味著鉅額隱蔽收入流失境外。企業做虧,外方即可收購中方全部股權,一舉兩得。而合資中芳不僅沒有達到國企解困的初衷,還造成了大量國有資產流失,一半以上職工丟掉飯碗,政府背上沉重的負擔,國家多年培育的行業技術自主創新的平臺被瓦解破壞。
資本逐利新興市場的大搏弈時代(2)
如果外資公司在“合資變獨資”、“控制到壟斷”之後,連稅都不交,我是不是能夠打這樣一個比喻:國外資本吃完了肉,連點湯也沒給發展中國家剩下了?比喻或許尖酸了一點,但是這種行為不可饒恕。
全球化競爭,守土有責
中國,作為新興的市場,消費幾乎是沸騰的。新興國家的子民恨不能幾個月換一部手機,而老牌帝國主義的公民在2008中國的奧運年還拿著十年以前的磚頭。奢侈品牌勾引著新興市場的人民實施“貴族”的消費。
於是,發達國家的老字號蜂湧向新興市場。老牌帝國主義荷槍實彈地湧進來以後,急需征服中國的市場。跨國公司不可能創造一個市場,它只能與本土企業分羹。這時,爭奪市場的戰爭開始了。
在市場爭奪戰中,跨國資本的風險比本土企業要高得多。因為所有的“本土化經營”如同高度變異的基因品種,結果無法預見。
如果中國企業家不妄自菲薄,將獲得毫無懸念的勝利。總有一天發達國家要面臨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崛起的新貴也會跳起來向發達國家的老字號叫板。噹噹網的一位女性高管,曾經提出“資本主義大鍋飯”的觀點,說寵大的外企裡面,那種官僚與效率低下的作風,跟大鍋飯沒什麼兩樣。日本本土企業的管理為全球所稱道,最近我接觸一間來華的日本企業,卻令人大失所望。這個世界五百強裡排名非常靠前的一個多元化企業,總部設在深圳,其中一項業務在深圳運營的攤子是很大的,幾千名員工。但該業務總部的僱員年輕、情緒化而沒有經驗,簡直令人難以置信。該企業絕大部分的員工在混日子,竟然有某一個部門三個員工連續曠工,而主管竟然稱不知情;在被人事部門發現以後,主管僅僅得到了一個警告處分;該公司一個經理的妻子竟然在行政部門任職,由於工作能力的問題,行政經理本身預算緊、人手缺,不願意用這位家屬,而這經理硬是想辦法讓妻子留在了公司。
我接觸到另外一間五百強企業,做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