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保留求學者的獨立的觀點和意識,教者只是引導這種觀點和意識。這種教育思想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採用,他們利用課堂進行興趣教育,透過討論和交流來疏導。在我國的寓言裡就有一個非常令先代人驚訝的事,性情溫和但又不乏倔強的山羊常常被認作老師,而他的學生卻是殘暴的老虎、獅子等,當然也有小鳥等個頭無法爭霸空間的學生。山羊的教學方式也很獨特,他每天都回留一些家庭作業,以便讓他的學生在下一屆課堂上討論。既然是討論,那馬課堂就一定會很活躍,老虎有老虎的生存理論,小鳥有小鳥的生存方式,討論的結論也很隨便,按寨自己的生存理論來實現自然界的和平和友誼。這位山羊老師難道不像孔子嗎?可惜,這則寓言並沒有被孔子的徒子徒孫們真正理解。我們看漢朝以來的私塾老師的態度,首先是按照自己的觀點來塑造自己的學生,然後用武力(戒尺)來充當權杖。直至現在,我們對老師的形象還停留在“武斷”“獨裁”之中(我這樣說並不是說我在學生時代享受到的“特權”,我的老師還是很不錯的)。
司馬遷所說的儒家“六藝”,其實就是“禮”、“歷”、“樂”、“律”、“射”、“御”,“禮”的核心思想就是“天”“地”“人”的和諧,“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則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史記—禮書》“仁近乎禮,義近乎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辨宜,居鬼而從地。”《史記—樂書》
孔子作為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他給學生制定的課程表其實也就是“六藝”,而“禮”他是師從苟子,基本上是繼承“陰陽”學說的禮法,同時“禮”也是他教育學生要學習的主要內容。《論語》作為他與學生們的語錄,在很多篇幅上我們不難發現這一點,而且《論語》開篇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同時,《禮記》的開篇也表明其宗:“母不敬,儼若思,安定哉,安民哉。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孔子是一個好學多問的人,但他的徒子徒孫們又能繼承多少,尤其在孔子不得志的情況下,他的治國牧民理論會在他的徒子徒孫的心中留下多少?這是一個值得疑問的問題?在孔子身後,我們不難發現鑿壁借光、頭懸梁錐刺股的苦學之士,尤其在漢武帝將儒家學派根據董仲舒的建議列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家長治久安之計之後,就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裡,漢家王朝不就鬧出“舉秀才,不識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若雞”的笑話。要說“歷”、“樂”、“律”,在孔子的教育體系裡會有多大作為?“歷”、“樂”是道家直接從陰陽學說中繼承了過來,我們從陰陽學說與儒家思想的對立中們不難看出這種矛盾;“律”更是法家思想的特長,他的徒子徒孫們會繼承孔子的這一主要學術特點嗎?“射”是兵家的特長,“御”在春秋時期應該也屬於兵家的特長,在戰國後期其實已經變成實用性不是很強的技術,尤其在戰場上已經很難發揮它的特長了。實質上,留給孔子的徒子徒孫們繼承的只有“禮”。而孔子留給徒子徒孫門要繼承的“禮”實質上就是造就一大批虛假面孔的“士”,也就是他留給徒子徒孫們的就是要做食客。“只做食客”?就是我也不會幹的,如何實現這些“禮”的尊嚴?這才是後來者想要實現的根本願望。道家雖然繼承陰陽的大部分理論,包括儒家提倡的“禮”,但是,到家後來走了辯證唯物的思想,居然直接提出“君輕民重”“萬物歸道”的理論,統治階級肯定不會贊成的,因們他們在那個時間還需要“君承天統”“君權天授”的思想來說明自己統治的神聖不可侵犯,雖然,在漢代初期,漢文帝以及他的兒子都採用道家思想來進行統治,但是,我們看看漢文帝是如何走上統治地位的?呂雉亂政是漢初政治上最大的危險,八年居然連皇帝都沒有帝號,再加上高祖在馬邑戰爭失利帶來的陰影,就像一個巨大的刀刃懸在漢廷的頭上,漢文帝在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推選下走上帝位,他不會裝孫子才是笑話,朝不朝也讓漢武帝大發雷霆。
關於秦國為什麼選擇法家思想來作為它興起的理論。法家思想最大的優點就是“重農重兵”,無疑這是一種短平快的帝國強大的思想,馬背上當皇帝也成了封建帝王不言而喻的秘密。“重農”無疑就是給流民土地。在戰國末年,由於生產有了一定的提高,奴隸主貴族們為了獲取更高的土地收益,讓許多原本屬於在土地上耕作的奴隸變成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