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3/4頁)
孤獨半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且與父親聚少離多的奧巴馬來說,似乎沒有觸動他悲痛的神經,相反,這也許正是他自高中後期苦苦尋找身份認同的終結。而這種身份尋找的終結,終於讓奧巴馬將自己定位為非裔美國人。他所要從事的政治生涯,就是要延續母親那種理想主義品格和父親堅忍不拔的意志,消解種族、貧富之間的差別,共建一個和諧的國家,即使這條道路是非常艱難的。
從金融作家到社群工作者
1983年,22歲的奧巴馬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獲得文學士學位。此時,奧巴馬面臨著人生的第一次重要選擇。他向各類民權組織、社群協會和芝加哥第一任黑人市長哈羅德·華盛頓寫信,希望能夠獲得一份為社會服務的工作,但是都石沉大海。
為了償還助學貸款,他為一家國際商務公司工作,並很快憑藉自己的才能擢升高位,成為金融專業作家。
但是一年以後,奧巴馬決定放棄這個待遇優渥的職位。
他在環保組織工作了一段時間,然後為紐約布魯克林區競選國會參議員一席的競選拉票。這段時間,他頻繁更換工作,這更驗證了母親那種理想主義品格在他身上的延續——他需要尋找一個終極答案。
一封回函滿足了奧巴馬的心願。他收到了傑羅德·凱爾曼的邀請,去協助他工作,改善貧民區的狀況。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3。青春歲月:破萬卷書(2)
1985年,奧巴馬來到了政治生涯的起點和生活至今的城市——芝加哥。奧巴馬旋即投入了社群組織工作。
若干年後,當其競爭對手嘲笑他只有社群工作經歷時,這些高高在上的人失去了美國中下階層的選票。奧巴馬說,有意義的變化總是始於草根。國家政策盯著富人,不瞭解草根,不服務於草根,就得不到民眾的支援。
從懷疑主義者到基督徒
精英的骨子裡往往潛藏著無神論和懷疑主義,奧巴馬也不例外。
他的母親是一個人類學家,她常常以人類學的眼光審視宗教的合理性。她告訴奧巴馬,有組織的宗教過多用虔誠掩蓋他們封閉和狹隘的心靈,用正義偽裝他們殘酷和壓迫的行徑。因此,她教育奧巴馬對宗教要適當尊敬,但也需要適度超然。
在芝加哥三一聯合會教堂,習慣於思考的奧巴馬開始懷疑母親對他的影響。在這裡,他發現黑人宗教傳統與他自由主義思想產生了某種福至心靈的契合。
同時,奧巴馬意識到,擁有信仰並不意味著沒有懷疑,也不意味著放棄塵世,所有基督徒都可以體驗別人感受到的貪婪、怨恨、淫念以及憤怒。因此,信奉宗教並不需要停止奧巴馬的批判性思考,也無需停止他與不公平進行鬥爭,反而能夠加深他在鬥爭過程中對貧苦的理解,對生命意義的關注以及對對手的寬容。
他加入了三一聯合基督教會。
在離開芝加哥之前,他參加了賴特牧師的一個佈道會。佈道會號召人們拿出勇氣對付絕望情緒,他永遠記得,這場佈道會的題目就叫“無畏的希望”。
奧巴馬說,芝加哥的工作使、幫助他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男人。
肯亞尋根
“當眼淚終於流光,一種寧靜從我心中劃過,輪迴終於完成。”
1982年父親去世時,奧巴馬沒有去肯亞參加葬禮。但是五年以後,奧巴馬終於回到家鄉,他為老巴拉克舉行了一個安葬儀式。
奧巴馬第一次的肯亞之旅遠比他預想的要糟糕。一點沒有“白雲飄飄、普天同慶”的感覺。
在克羅格村,他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繼祖母,還有他小時候吹噓的拿著“燃燒的長矛”的部族親人。在肯亞,他終於明白什麼叫“根”的感覺。
十九年以後,2006年,奧巴馬當選國會參議員後帶著家眷再次訪問肯亞。全體盧奧族人出村歡迎,稱他為“我們的兄弟和兒子”。他童年向小朋友們吹噓王子般的待遇真的“實現”了。
這一次,他終於感覺到了什麼叫“普天同慶”,也終於領略到了在印尼所感覺到的身為美國人的自豪感。
但是,有一種困擾始終在撕裂著他對“根”的情感。在肯亞,個人權利完全取決於軍隊統帥和腐敗官僚,他們的命運不在自己的手裡,如果不行賄就別想找到工作,反對政府就要被關進牢房。而家族紐帶關係更讓人窒息,親朋好友不斷跑來向他們求助。
他們最後近乎是逃離肯亞。他們感受不到自由,真正體驗到了自由和《權利法案》對於一個美國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