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容;透過制度化建設來規制民意、約束公民行為、疏通民意表達渠道、發展協商*(deliberative democracy),從而使“人*權”得到有效控制,這也是憲政*建設(*化)的重要內容。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民主之困局與出路:對中國政治改革經驗的反思(5)
中國作為一個後發展國家,具有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點。中國政府面臨許多挑戰,其中之一就是*化的挑戰。要應對這種挑戰,就需要確立長遠的國家發展戰略。具體來說,我們面臨的首要任務是:(1)就政治發展的目標和路徑達成基本的社會共識;(2)在既有的社會結構條件下,尋找現實政治的發展空間。透過發展協商*機制,儘可能達成廣泛的政治共識;透過推動政府創新來拓展有效的政治發展空間,尋找和培育憲政*制度的生長點。
中國的經驗:以政府創新來回應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一直面臨多重挑戰,這些挑戰主要來自3個方面:(1)*化的要求;(2)社會發展的要求;(3)國際趨勢的要求。這些問題和挑戰互相交織、相互影響。中國政府一直按照自己的思維和發展邏輯來推行政治經濟社會體制的漸進改革,這些改革基本上圍繞規範社會行為(社會治理)和規範政府行為(政府治理)這兩個方向而展開。
我認為,社會的“善治”包括良好的“政治”和良好的“治政”。前者側重於“治民”(即社會治理),後者側重於“治官”(即政府治理)。中國的改革實際上是沿著這兩個方向展開的。在“治民”方面,中國走的是放松管制、還權於民的路子,努力探索一條活化社會的治理模式。在“治官”方面,中國走的是規範政府管理、限制公權的路子,努力探索一種適應現代化發展的政府模式,希望打造一個文明管理的公共政府。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府改革的主要任務和成就在於實現整個社會發展的撥亂反正,特別是在國家發展方向上,實現了重大轉折。此時,中國改革的主要舉措被一般概括為下放權力、開放搞活。從政治學的角度講,就是還權(權利)於民、放松管制,最大限度地使社會和個人獲得自由發展的空間。應當承認,這些改革舉措都是在經濟市場化的目標下實現的,而且這條線路的改革還在繼續。沿著這條線路,我們看到了90年代開始的村民自治和“草根*”試驗,也看到了城市居委會的改革和社群建設運動。
如果說80年代的改革主要是政府放權,也就是政府“割讓領地”,改變管轄方式,以便給社會自主和個人自由發展騰出更多的空間,那麼,90年代中國政府則開始針對自身進行改革。先後推出了人事制度改革——實施了公務員制度,行政機構改革——從機構精簡和裁員到職能轉變等。這應該說是旨在打造現代政府的積極努力。今天,這條線路的改革也還在繼續。沿著這條線路,我們也可以看到後來的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行政問責制的逐步推行和公示制度及聽政制度的實施等等。
應當承認,在中國政府面臨的所有挑戰中,*化的挑戰是最根本的。中國政府也一直在努力進行政治改革,透過自己特殊的方式化解來自這方面的壓力,推進著*化的程序。這些努力包括:(1)用“自由”來釋放*之壓力,即放鬆政府管制,給個人以更大的發展空間,透過利益實現渠道的多樣化來分解公民訴求的壓力;(2)用良好的經濟績效來緩解民眾需求的壓力,即謀求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鞏固合法性基礎;(3)用基層*試驗來啟動*化的步驟,即透過社會基層單位的自治和自主運動以及*試驗,疏導民意和壓力,舒緩來自社會底層可能造成既有體制的緊張;(4)用制度和政策創新來確立民意的回應機制,即透過微觀領域的制度變革和政策創新(如完善人民代表制、問責制、公示制度、聽政制度、協商*等),克服既有體制的結構性障礙,彌補其民意回應機制的不足。 。。
民主之困局與出路:對中國政治改革經驗的反思(6)
不同於第三次*化浪潮中大多數政黨的做法,中國的執政黨很少公開明確、大張旗鼓地宣示自己要推行什麼*改革,它所主導的改革所追求的目標不過是要實現治理模式的轉型改造,而這項改革總體上沿著保障“私權”和限制“公權”這兩個方向展開。應當肯定,這成就了中國的經濟繁榮和社會變革,也完全符合憲政*的發展方向。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體制的變化是多方面的,諸如廢除了領導職務的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