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4/4頁)
誰與爭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文物與考證出現,許多概念得到根本改變或推翻。
張先生提到的“序列”也是許多本地起源說者所看重的,但是我認為他們的序列象一條編織完美的麻繩,從外部看他們是“獨立”的,並且是那樣長,想多長就有多長。粗心的人你找不到介面,但是懂得編織麻繩原理的人都應該明白,麻繩不是由外表看起來那樣長的麻纖維編織起來的,他們是一點一點續接起來的。麻繩的長度與組成的麻纖維的長度無關。“本地起源說”者注重的是麻繩的外觀,而“西來說”者卻意在指出看似完整的麻繩其實是由一條條新的短纖維遍織起來的。他們就角度上有根本的區別。
我認為在DNA技術應用之後,許多舊觀念得到了顛覆,這是發生在近幾年的新鮮事。假如我們承認人類主流是從非洲出來的,那麼我們需要接受這樣一個前提:他們必須經由中東才能走出來。
看來張先生並不排斥中國接受了一定的外來影響,只是他認為沒有達到我認為的程度。他說:“許多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往往排斥傳播說,否認它是文化與社會發展的一個動力。不過傳播是不能如此輕易地排斥在外的。”他在同一頁還說:“眾所周知,中國文明的誕生年代要晚於世界其它各地的幾個文明,中國文明的近祖完全有可能接受了這些文明的推動。之中接受的最好證明是,小麥作為糧食作物在商文明中的出現,因為有充分的資料說明小麥種植的發源地是中東。”
在談到商朝的王系可能借鑑世界其它地區的風俗習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