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3/4頁)
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知道自己上限的人,怎麼會知道自己的下限?一個不去嘗試“我喜歡”的人,甚至都不會知道自己的“還不錯”是什麼,只能無限降低自己的期待與想法,最後把一個其實是“很差”的狀態當做了“還不錯”。
道理上說,人生不要給自己留遺憾,可是現實生活中的遺憾又總是那麼多。我們的每一次堅持未必會真的有結果,可是如果我們不鼓起勇氣去堅持那麼一下子,那麼會連收穫結果的可能都失去。這樣無謂的失去,只會讓我們失去自信和勇氣。
選擇了“我喜歡”,意味著選擇了未知和風險,但也意味著擁有了“非常好”的可能性。而選擇“還不錯”,雖然少了許多風險,但也意味著把人生的道路提前看得明明白白。如果生命的樂趣在於驚喜和未知,那麼“還不錯”則會讓人失去這種樂趣。
你要選擇哪一個?
9。0。禪錄:
我們的學習,我們知識的增長,本應給我們自由,而不是負擔。孔子的境界近乎於禪:“十五有志於學”,“六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之所以是近乎,是因為真正的禪不用等到六十再從心所欲,任何時候,人都應該選擇“我喜歡”。
創業是人乾的事兒嗎?
有個詞叫人事,先有人,後成事。
劉備赤膊起家,先找關張,再覓孔明,從無到有一夜神話。袁紹守著偌大家業,有一田豐而不能用,半壁江山也被敗光。劉邦先得蕭何韓信張良,後有垓下之勝。而項羽也一如袁紹,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天下諸侯紛紛離心。水泊梁山在白衣秀才王倫的手上,有人才而不敢用、不會用,慘淡度日。等到了及時雨宋江的手上,則聚義廳召集了108好漢,終究成了氣候。
歷史早就告訴我們,有人相助的,成功了。而沒有人相助的,不管其他條件再好,都敗了。
歷史如此,創業也是如此。不懂這個道理,創業也就絕不會成功。
P是一位大學生創業者。大三的時候,受到了創業大潮的鼓舞,和朋友一起創業。P有著很好的條件和基礎,在學校的時候,就已經參加過學校的創業專案,利用學校的場地和資金在校內開了一家名為“騎樓”的咖啡館,手底下帶著幾十個同學,第一年就實現了盈利。但是那畢竟不是真正的實戰創業,盈利歸學校,虧損也歸學校,P至多算一個免費勞動力,為學校經營。同時,學校還美其名曰“鍛鍊學生能力”。憤憤不平之下,P決定自己單幹,真正地來創自己的事業。
他決定搞電商,有點類似一號店的模式。P是一個縝密而又細緻的人,早在創業之初,他就制定了各項策劃、計劃與預案,幾乎涵蓋與設想到了其在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他曾經給我看過他事先準備的材料,從可行性報告到市場分析,從專案立項書到具體的實施計劃和進度表,從緊急預案到備用計劃,一切材料應有盡有,能夠想到的事情P都已經想到了。
從紙面上看,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完美的創業計劃,文字上的前途一片光明。按照他這樣“算無遺策”的設計,包括我在內的各位朋友都認為他能夠很踏實地實現他的目標。
可是,兩個月以後,他找到我,說自己幹不下去了。我忙問及緣由,他說和幾個一起創業的朋友鬧翻了。他本來為他們新設立的公司制定了各種詳細地規章制度,他原本有信心按照他的計劃,一切都會很好的運轉起來。可是問題出在具體的執行上。他的朋友認為大家一起創業氛圍最重要,所以要隨性一些,都對他的那些冷冰冰的制度規章不以為然,基本不予遵守或者打馬虎眼。這樣一來,慢慢地就生出了矛盾,直到現在這樣讓他心力交瘁。
他給我舉了一個例子。他認為守時是一個公司有效運轉的基本前提,所以他要求他的員工,也就是他一塊創業的朋友們都要準時。如果通知8點開會,則不能8點5分到,要求大家之間相互督促。可是他的朋友都認為這些無所謂。他的合作者認為P這樣做是端著,廟小妖風大,規矩太多。以小見大,這樣類似的事情不計其數,P也就失去了在朋友中說話的權威性,計劃的實行就出現了越來越大的偏差,直到今天干不下去。
這就是一個因為人失敗的創業例子。
第3章節:
在我創立“天一碗”之初,為了買到便宜的廚房裝置,走訪了北京許多轉讓或者瀕臨倒閉的餐館。其中有一些餐館讓我很奇怪,明明地段很好,哪怕是貼出了轉讓的告示,生意也依然不差。一問老闆原因,超過70%都是因為和朋友合夥最後鬧翻,沒有辦法再經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