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頁)
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車水馬龍、忙忙碌碌是現實而又冰冷的,現實環境不允許人去做自己想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身處在一個有著自動規律的巨型機器其中,跟著它的節奏走永遠是最穩妥和最舒服的選擇。現實有時又是那樣的駭人,讓人心生懼意,讓我們只能被它脅從著往前走。於是我們開始遷就環境,慢慢地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去做著一份未必是我們喜歡的事情。隨著時間過去,人也消磨了當初去追求“我喜歡”的那種勇氣和激情,會覺得自己現在從事的事情其實也還挺不錯,也就習慣了現在的生活狀態。
這難道不是絕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管你壯志滔天,一天天,一分分,生活在給你製造各種困難,給你的考慮中新增了各種各樣的因素,你的顧慮與日俱增,與其說你認識了現實,毋寧說你認不清了自己。當然,也有可能是不敢認清,因為與現實鬥爭意味著代價。
一個個不平凡的夢想,最後都被打磨成了平凡的人。人按照生活的要求打磨自己,最終成為一個個合格的零部件。如果說成功是一出喜劇,如果說成功是由什麼東西襯托出來,如果說成功者站在舞臺的中心,那麼組成他們背後背景的襯托他們的成功的無疑是無數個選擇了平凡的悲劇。
什麼是“還不錯”?它更像是一種一種掙扎奮鬥無果後的自我安慰,或者說是一個選擇無視與逃避的藉口。如果生活是一個飽滿的氣球,飽滿與膨脹自然會讓這個氣球飛得更高,可是我們中間的很多人是恐高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還不錯”出現了,它就像吊在氣球下面的大石頭,讓生活處於一個安全與舒適的狀態。在這個高度,沒有風雨雷電,沒有刺骨寒冷,當然,也就失去了飛到高處才能看到的風景,看不到了雲層之上的陽光。
“還不錯”是一種被動的舒服。
當人的追求與心理預期可以被一次又一次調低時,自己在哪裡?我們中的太多人都花了人生的大半輩子經歷那個從當初鬥志昂揚到對現實不滿再到逐漸歸於平淡平庸最後接受現實的過程,大多數人都不想變成那樣的人,可是最後大多數人最後又都會成為那樣的人。
在眼下最為迫切的拿一個月工資、買一處房產、買一輛汽車的面前,“我喜歡”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選擇“我喜歡”和選擇“還不錯”不一樣。選擇“還不錯”往往能夠在物質上得到很多東西,而選擇“我喜歡”則往往意味著放棄自己已有的一些東西,或者需要自己去以莫大的勇氣去追求一些東西。而這些都是人之前沒有經歷過的,或者說是未知的。人的本能都是尋找安全與穩定,待在自己的安全區會讓人感到舒適。這就好像溫水煮青蛙,青蛙總是覺得水溫是自己可以接受的,而跳出去那個燒杯看上去是那麼的不可能,於是慢慢地青蛙一次次和自己妥協,最後被煮死。人其實也在經歷類似的過程,只不過被煮死的,是精神與理想。
煮死自己的精神和理想又有什麼大不了?現實永遠最重要。可另外一個現實就是,那些能夠堅持“我喜歡”的人,最後往往都會“還不錯”。而那些選擇“還不錯”的人,很多未必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滿意。
“我喜歡”並不是高不著地的理想主義,而是在有勇氣地選擇堅持理想和自己之後,把它變為現實。人懼怕選擇“我喜歡”,不過只因為在壓力面前害怕失去。人因為害怕失去而恐懼。可是,兩手空空的大學生,又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那又有什麼可以害怕的?
於是當那位糾結工作的朋友來問我的意見時,我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應該去做市場營銷。當人遇見“我喜歡”和“還不錯”的戰爭時,你應該支援“我喜歡”,因為在我們的這個年紀,沒有任何包袱輕裝上路的年紀,我們可以失去的太少,而我們能夠得到的有無限可能。
有時候一個決定縱使會讓人走一段蹉跎路,可這段路其實也就是一個讓自己判斷自己的“我喜歡”是不是真的“我喜歡”的過程,是一個認識自我的過程。而在大學階段,最難得是認識自我,最一生受用的也是認識自我。認識了自我,意味著明白了起點,只有明白自己起點的人,才知道如何花一輩子中剩下來的時間去尋找人生的終點。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說起來很容易,可是做起來永遠是那麼困難。但話說回來,如果一個人永遠沒有嘗試過追求自己真正喜歡和想要的東西,是何其遺憾。把選擇權交給生活,讓它幫你選擇。甚至,有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選擇了“還不錯”,實則卻連這個“不錯”都夠不上。
人放棄了自己選擇“我喜歡”,又怎麼能夠指望環境來選擇“還不錯”?一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