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3/4頁)
竹水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擁有國家掌控權,中國的國家權力依然掌握在袁世凱培植的驕兵悍將之手。借了“中央”權柄,他們高屋建瓴;借了軍權在握,他們弔民伐罪;十年的媳婦熬成婆,一個婆婆死了,幾個媳婦輪流掌勺……
這種類比性表述雖然缺乏學院派論析的精深,但作者相信得其彷彿。如果視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亡為一起點,十三年黨爭、內戰,中國歷史的前進僅僅體現為北洋系民國政府,換記為國民黨系國民政府。國家“統一”,純為形式,地方分裂,一日未息。其嚴重程度,遠逾清朝末年。這一分裂的危險性還在於,幾乎每一個地方性、區域性分裂團伙都有境外帝國主義勢力給以支援;因而中國人的內爭內戰,又必然加驟著各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肢解的危險性。
下列事實儘管是跳躍點選而出的,我還是驚異於中國人民及中國國家對災難的承受,竟然如此的超限與無極。
事實之一:從南方割據,到北伐戰爭,中國國民黨完成了對中華民國權力的奪取。
——1916年7月14日,護國軍“軍務院”撤銷。7月25日,中華革命黨宣告停止黨務,停止一切軍事活動。黎元洪為總統的中華民國出現了統一的曙光。
——1917年7月1日,張勳在北京擁戴溥儀復辟,僅十二天即壽終正寢。針對北方的倒退,7月,孫中山由上海南下廣州“護法”。8月,召開“非常國會”。9月,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孫中山任“大元帥”。10月,出師北伐。中國境內,出現南北兩個政府,同時亦爆發了中國的“南北戰爭”。
——1919年10月10日,孫中山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明確了黨領導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任務,其實是正式確立了武裝割據的奪權方略。
——1920年7月14日,直皖戰爭爆發。23日直勝皖敗。在南方,國民黨部隊乘勢攻佔廣州,據有廣東,重新恢復軍政府,與北京民國政府分庭抗禮。是年國民黨派系軍人在湘、黔、川各省均有軍事進展。同期,蘇聯共產國際派人與北方吳佩孚、南方孫中山積極聯絡。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政府大總統。10月15日孫中山民國政府北伐軍出征。此前的3月21日,外蒙成立“獨立政府”。7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
——1922年6月16日,因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離粵赴滬。
——1923年1月,共產國際作出關於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合作的決議。2月,在蘇聯軍事援助下,孫中山返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就任陸海軍大元帥。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共產黨員允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6月16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舉行開學典禮。9月18日,國民黨釋出《北伐宣言》。因為馮玉祥北京政變成功,電請孫中山北上議政。中國又出現了和平統一的曙光。
二、民國綜合症:黨爭、內戰與割據(6)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北京。南北和談無望,7月1日,廣東大元帥府改組,成立民國政府,汪精衛出任民國政府主席,蔣介石當選為軍事委員會八委員之一,並任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
——1926年5月,北伐先遣部隊攻入湖南。7月,北伐軍全線出擊。這是一次百萬軍隊的相互廝殺。國民黨人的“武裝北伐”與北洋政府的“武力統一”針鋒相對,互不相讓,證明中華民國成立十五年之後,它所宣示的“共和”仍然是一種政治幻景。
“南北戰爭”讓一個地方政府(在廣州)顛覆了一箇中央政府(在北京),你說這是成功的“革命經驗”?還是引以為誡的歷史教訓?
事實之二:兩線作戰,多角紛爭,北京的中央政權因為內耗而無力於自我維持。
——1917年7月1日,張勳策劃清室復辟。事前,段祺瑞曾表示反對,但因段的心腹大將徐樹錚參加過徐州會議,這給張勳造成了幻想。7月3日,段祺瑞於天津西南馬廠兵營組織“討逆軍”,自任總司令,###復辟。討逆之戰是北洋系統最正義、最智慧的“內戰”。段祺瑞一石二鳥,驅除張勳,再造共和,迫逐黎元洪,獨攬大權,北洋軍閥間的爭鬥進入新階段。
——1920年7月14日至7月18日,直、皖雙方在京、津一帶激戰五日,段祺瑞之皖系主力被直系吳佩孚所殲。###轉移於曹錕、吳佩孚之手。段祺瑞與日本政府關係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