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形象上的不同,以及強、老等概念、形象上的區別。智慧的人因為清楚自身本性,所以會“修養和神”,“保精守神”,是為“智者有餘”。而無智的人則不清楚自身本性,情緒不調,不“保精守神”,耗損自己的精神和精氣,所以“愚者不足”。《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腎者,作強之官,伎(技)巧出焉。”腎主宰人在動作或工作時的負荷能力,使人的動作精巧靈敏。腎藏精,腎開竅於耳。所以,“智者有餘”;精神和精氣充足則耳目聰明,身體輕盈強健,老年人仍然強壯,壯年人更加強壯。因此,聖人淡泊名利而思想恬淡,身心(樂於)合於自己善良的本性和宇宙虛無大道,所以能夠長壽。
所以,作為老年人應該成為這樣的智者而長壽。
那麼智慧是如何產生的呢?《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道生智,玄生神。”大意是說,可見智慧因“道”產生,“道”在宇宙為五運陰陽之本體,在人則體現為人事妙用。所以,應該仔細體悟五運陰陽到底是什麼。關於這個,《中醫文化隨筆43·兩一》和《中醫文化隨筆23·五行》可供參考。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大意是說,智慧的人養生,他會注意以下幾點:一要順四時,會適應氣候;二要穩定情緒和心態,隨遇而安;三要中道行事,調整好陰陽的尺度,剛不怒傷心肝,柔不憂慮傷脾肺腎。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大意是說,作為臟腑之主的心臟如果仍然能夠作主,那麼十二臟腑就安穩,以此養生就會延年益壽,反之就會減損自己的壽命,十二臟腑也不安穩。所以,作為老年人仍然需要動腦思考,仍然需要加強學習,生機應該繼續向上,特別是主動控制自己的內心世界,穩定情緒,去除習氣。這樣身體才能真正健康。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春氣主生髮,所以,老年人應該心態繼續保持年輕,這才是“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老年人要遵循“德全不危”的信條,這樣才會使自己的心態向善向上而充滿勃勃生機。
2006年12月4日於北京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70·志向
中醫文化隨筆70·志向
關於志向,中醫論述的比較多些。
我們應該樹立什麼樣的志向呢?《黃帝內經素問·疏五過論》:“聖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為萬民副。”大意是說,聖人所具有的各種技術和能力,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其所遵循的意志,是有一定的原則的。那麼是什麼原則呢?“為萬民副”,服務、輔佐萬民的意思。
《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精神不進,志意不治。”精神要保持生機向上,意志才能正常。樹立遠大而高尚的理想,是保持精神昂揚向上的方法之一。
《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狂言者是失志。”所以,樹立了遠大而高尚的理想必須要腳踏實地去實踐、去履行諾言,不要只是“狂言”,因為狂言失志。
那麼,如何腳踏實地去實踐、去履行諾言呢?《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我們應該效法天德,光大而顯明;利益他人而“藏德不止”。
更具體一些的“效法天德”的方法是什麼呢?《黃帝內經靈樞·師傳》:“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順者,非獨陰陽、脈、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大意是說,無論是管理社會還是管理自己,管理此還是彼,管理大還是小,管理國家還是家庭,沒有靠硬性管理而能夠真正治理好的,只有順著對方的意圖引導對方才能治理成功。所謂順,也不僅僅是陰陽、脈絡氣機要和順,對於百姓、人民,也要順從他們的意志,受到他們的歡迎,進而引導他們。這就是說,要隨順對方,保持和諧,進而逐漸引導對方向上、向善。
要努力實現自己高尚的志向,還要注意調整好自己的意志。《黃帝內經靈樞·本藏》:“志意者,所以御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