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頁)
翱翔198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個說法,是我聞所未聞的。他說毛主席從中國的國家與人民的利益出發,早就想與美國建立一點關係,這在延安時期已經有所嘗試。但美方未有正面的回應。後來被迫,只能講一邊倒了。但一邊倒後,毛主席等對蘇聯又實在不滿意。建國後中國的黨內鬥爭有一個不好講的背景,就是要戰勝那些真正一邊倒的親蘇分子……即使如此,有三個非常顯赫的政治家( 其中一個是非中共人士 )從來沒有講過蘇聯不好,蘇聯方面對此看得是很清楚的。
我聽著他的對於我來說相當別緻的此種說法,想起了改革開放以後,中蘇關係略略緩和時原先的蘇聯援華組長阿爾希波夫訪華的一個場面,中國一位領導人與他見面,兩人熱烈擁抱,老淚縱橫。電視臺播出了這一鏡頭。就算院士講的我們認為是無稽之談也罷,中蘇關係……如李清照的詞: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 或別的什麼字 )了得!
我想,中國黨內的知識分子成分恐怕受蘇聯影響比較深,農民成分則更多地是由於打土豪、分田地的現實考慮投入革命,他們考慮問題當然更實際得多。而改變了一邊倒的政策,這畢竟是毛主席的一個貢獻。
季院士還給我講到斯大林喜歡音樂,喜歡古典文學,每天自己彈著鋼琴唱歌,這也是我未曾與聞的。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往事依依
回到北京,我給老G的妻子X老師打電話。X老師來到我家,我把女詩人那裡的老G的青年時代的英俊照片給了X,X告訴了我更多的細節。
老G那時在莫斯科留學,院夕到了,只有少數幸運兒有機會到克里姆林宮參加蘇共中央組織的迎新年晚會,老G與那位拉脫維亞裔的女詩人——當時是女學生有幸被選。他們在克宮翩翩起舞,互為舞伴,成為當天晚會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對。那天晚上,拉脫維亞的女生身穿一身白色衣裙,漂亮極了。
然而,他們的感情沒有前途,等到老G留學的後期,中蘇關係已經出現了裂痕。
現在,拉脫維亞已經與俄羅斯分道揚鑣,中俄關系倒是愈來愈好,而老G,女詩人,天人相隔,何堪回首?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訪蘇心潮(1)
我兩次訪問過美國,訪問過聯邦德國和墨西哥。我曾經寫下了一些出訪見聞,寫下了對於中國人來說完全是別樣的、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目瞪口呆或者哭笑不得的那些感受。
這些感受的基本特點( 特別是關於美國的 ),可以用一個通俗的字眼來表示:“開眼。”你不去西方,你看得到那上百層的摩天大樓嗎?你看得到密如蛛網的高速公路上的汽車流嗎?你看得到那燈紅酒綠、奢侈豐盛的花花世界嗎?
而到蘇聯的訪問完全不同。我無法用一種好奇的、幽默的、熱烈而又清醒的旅人的旁觀態度來環顧周圍的一切。
幽默是一種成人的智慧。我是在四十五歲以後才考慮並實現訪問美國的。訪問美國對於一個作家的心靈來說並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情。它好也罷,賴也罷,你有時候嗤之以鼻、有時候五體投地也罷,它是它,你是你。
只要你有足夠的幽默感,你就會有足夠的胃液去消化你的訪美經驗,既能消化,也能吸收。
但是蘇聯不行。我向往蘇聯,遠遠在具備足夠的幽默感之前。
在蘇聯,我覺得光靠幽默是不夠的。雖然我曾經自我欣賞、自我標榜過我的幽默。
訪蘇二十二天,我感到的是幽默的困惑。
我大概從十五歲起就夢想過去蘇聯,如果不是更早的話。
那時候蘇聯不僅是一個美麗的夢,而且是我為之不惜犧牲生命去追求的一個理想。
沒有哪個國家像蘇聯那樣,我沒有親眼見過它,但我已經那麼熟悉、那麼瞭解、那麼惦念過它的城市、鄉村、湖泊,它的人物、旗幟、標語口號,它的小說、詩、戲劇、電影、繪畫、歌曲和舞蹈。
到了莫斯科,一切都給我以似曾相識、似曾相逢的感覺:莫斯科河畔釣魚的老人,列寧墓前的銅像般一動不動地肅立著的兩個哨兵的藍眼睛,克里姆林宮鐘樓上報時的鐘聲,用花崗岩鋪地的紅場與紅場上的野鴿子,列寧山上的氣魄雄偉卻又顯得有點傻氣的莫斯科大學主樓,地下鐵路革命廣場上成群的銅像,包括街道的名稱——普希金大街( 靜悄悄的 )、高爾基大街( 兩邊都是商店 )、赫爾岑大街( 通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 )、別林斯基大街( 大概面貌與革命前沒有區別 )……這種似曾相識感甚至是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