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巨大的甲板使它能夠同時升空40架飛機,兩側各15架,中間因為指揮塔的原因減少了5架飛機的空間。指揮塔有一個鮮明的網狀結構細長的杆子,高達300米,支撐著一個流線型外觀的雷達與觀察站,無法容納人,因為太小。
這條杆子不僅中空,連外殼也是空落落的,因為要考慮到海上強大的風力,鋼結構都能被掰彎了,所以必須是網狀的。地球是球體,所以視線會受到海拔的影響,這300米海拔的高度能夠看到最大的極限距離是61。9米,雷達也是這個資料。
平時的話航母會放出無人預警機在數千米的高空偵察四周的一切,但如果遇到惡劣天氣,就靠那跟高高的杆子上的雷達了。碰到戰爭時,那杆子還可以憑藉出色的巢狀層結構設計再升高兩倍,達到900米,極限觀察距離為107。2公里。
巨大的船體內部使它的載機量達到了240架,是英國人4萬噸級百眼巨人的2。4倍。最讓敵人恐懼的恐怕還是它的建造速度,你想,南京長江大橋的建造只需20天,這種“移動浮橋”能花多長時間?
三體船身使333米長的全艦要分三段來造,整體結構大約需要1000米的鋼網編織,在鋼網編織機器的妙手之下理論速度是10天。中間的主體還是需要大量的特種鋼板,它被巨量的焊點結合在鋼架與鋼網結構上,超級結實。
10天一艘10萬噸級的航母?太嚇人了!協約國人最後的安慰可能在於北大西洋號使用的浮力來自“柔軟的橡膠”了。“我們戳破他們的橡膠氣囊那240架飛機是沉到大西洋底了?哈哈!”
首先,造近一個航母戰鬥群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航母上沒有鐳射續能器,戰機的作戰半徑也達到了500公里。百眼巨人也能達到這個資料,而有了鐳射續能器,un的航母艦載機極限作戰半徑是1300公里,這還是沒有外掛油箱的情況。
其次,萬一真的被敵人摸到了眼前突襲。我們唐大神還有一個隱藏技:自修復材料氣囊。這是戰艦浮力氣囊跟民用浮橋的最大區別。這種材料是被嵌入到橡膠中的微囊,囊中充滿了修復材料,當氣囊被暴力戳破時,同時也把修復微囊給釋放出來,它會立即彌合被破壞的位置。
一個自修復氣囊需要被炮彈15次擊中同一個地方才會完全洩氣,這在戰爭中的機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更何況就算是破了一個氣囊對整艦的影響並不大。貌似最薄弱的地方卻成了最強的地方。
我們的北大西洋級航母才是真正的永不沉沒號。當林副主席得知自修復材料技術之後,感嘆唐師傅的驚天神技,真的是永遠也不要與大神為敵,否則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由於加拿大在總督與維多利亞女王的帶領下投入溫莎帝國的懷抱,有一些英國的海外領土是繼續向女王效忠的,比如位於歐洲與美國之間並靠近美國的百慕大群島。它距離美國大陸最近的地方是北卡羅萊納的哈特拉斯角,約1030公里。
百慕大位於協約國最後的四個列強:美利堅合眾國、美利堅聯盟國、英國和法國之間,所以被聯合國選定為超級航母的組建中心。航母的各種部件全球製造,然後運到百慕大總裝。
這裡被英國殖民的時間很長,早於英格蘭殖民《1707年聯合法案》頒佈,面積僅比曼哈頓島大一點點(71。7平方公里),因為面積小,所以發展農業不足以供應其人口,促成了其造船業的發達,這裡曾經制造出的當時英國最快的單桅帆船hms…pickle,把特拉法加戰役的戰果帶回英格蘭。
特拉法加戰役是拿破崙大帝全盛時期企圖登陸英國所發起的大海戰,此戰才是英法對壘的轉折點,戰後拿破崙大帝的海軍精銳盡喪,從此法國再也沒有能力登陸英格蘭,而英軍主帥納爾遜在戰勝的一刻被流彈擊中身亡更是令這場歷史轉折點戰役更為傳奇。
聯合國的全球資源經由加拿大、巴拿馬運河、南美、非洲、西班牙、地中海源源不斷地來到百慕大,或海運,或空運,使得百慕大迎來了最繁榮的契機。它的7個主要島嶼正好需要使用高效的鋼網結構浮橋連結,對整合了全球資源的聯合**隊來說是小菜一碟。
超級航母的製造工藝顯然也適合造大型海上平臺,如溫莎帝國獨一無二的海上補給站,現在可以把它們建造成一艘艘的航母了。只要把上面武裝力量減少就可以把成本降低到很小。
因為機動能力大增,所以海上補給站的生存能力變得很強,敵軍要是對付補給站,跟對付一艘準航母差不多,尤其是在靠近英、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