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放。
太陽風的速度僅為400公里每秒,而被加速到接近光速的帶電粒子透過電離層的速度將極快,能量損失並不大。
為了將來了載人航天科技考慮,火箭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所以唐寧在設計中把自修復材料考慮進去。在升空的過程,火箭會遭受巨大的物理條件考驗,所以幾每一次升空、著陸都會損傷其結構。
這些微小的傷痕人眼根本看不到,自修復材料從微囊中自動噴出將把這些人眼看不到的傷痕彌合,並且本身的消耗可以透過特殊的感測器來檢測,當發現大量的微囊被釋放之後,就要考慮把火箭重新回爐重造了。
以前因為液態氫與液態氧推進器對容器的要求比較高,為了省事兒,唐寧大力發展的是固態火箭。但液態火箭的效能比固態要高,有了可靠的自修復材料,技術團隊可以開始考慮換成液態火箭了。
當液態火箭完全成熟時,就可以開始太空人計劃,屆時將能夠送8。5噸重的巨大太空艙升空至靜止軌道。其直徑為5米,高度為3。3米,為4到6名宇航員提高舒適的生活空間。
失重會帶來無數的問題,洗漱、寫字等一切簡單的話動都會變得困難,為了一股腦兒解決所有這些問題,唐寧設計的太空艙有“重力模擬”功能。
重力模擬只有一種方式:離心力。用小號的太空艙圍繞著主艙旋轉而得到,為了平衡,唐寧設計每一個小離心力艙都是成對兒的,太空人跟自己等重的補給一起離心,雙雙圍繞著主艙轉動。當所有4個太空人都在重力艙時,將有8個艙平衡地繞著主艙轉動。同理,要是滿載6個太空人,將有12個小艙繞飛。
小艙與主艙之間使用的連桿是硬式的,分三截,每截的長度與主艙等同,即:5米。所以連桿的長度約為15米。為了這些太空人們能夠順暢地交流物品,這些連桿全部被設計成了太空中的“風鳥網路”。
中空的連桿中央有一個根電磁線纜,能夠載著小包裹穿梭於小艙與主艙之間,將食品送到小艙,將代謝產物送回主艙物質迴圈站。只要太空人們要開派對時大家才聚攏在主艙,平時都各就各位,各行其事。
每個小艙都有宇宙高能射線感測器,一旦發現射線強度很大,可以撤回主艙,因為主艙有強磁場包圍,故而能夠像地球的磁場一樣保護太空站不受宇宙射線的傷害,也是永磁體引擎系統的一大福利。
也由於強磁場的存在,電磁訊號會被幹擾,所以太空艙大多數的裝置都會“光子化”,透過光纖來傳遞訊號,甚至傳遞能量也不透過電力而透過光纖。工作與生活用品也以非金屬製品為主,除非不可替代。
考慮到太空站太小,為了擴容,唐寧還為太空站設計了對接方案。將來可以讓更從的太空站與“零號”合體。所以主艙要多個介面,能夠與後來者組成雙飛、三飛、四飛……等等。
每個主艙最多與六個一起合體,而另外的後來者又可以繼續新增到主體上,一直組合到……很多很多,幾百個也沒問題,這就算一個不小的人類太空基地了,能住上千太空人呢。
所以唐寧選擇把零號傳送到靜止軌道而不是更容易的300公里軌道,因為這樣會使太空基地更穩定。這個方案一出爐,人類才驚覺他們離太空時代是如此之近,唐老闆把基地都給規劃好了。
等到幾百個太空艙互聯互通的時候,它們將組成一個類似銀河系那樣有“旋臂”的系統,而小艙們就像圍繞著旋臂上的恆星旋轉的行星,效果圖一出來,太空迷們都表示醉了。
唐大神就是有本事把不可思議的專案完成,而且讓太空中生活的人也活得像人樣,就像他第一次把人類投放到北極去工作和生活,現在那裡的科學家、工程師們都生活得非常高質量。
他還表示,一旦太空基地建成,即使地球遭遇到6500萬年前那種全球性災難,人類照樣能夠繼續生存下去,因為太空基地至少能存在幾十年,直到小行星的威力被淡化。
屆時,地面上的“七絃琴”沒有了,所以太空艙無法軟著陸,只能強行進入大氣層,靠表面的玻璃纖維和酚醛樹脂複合材料形成熱盾躲過超高溫燃燒,再靠降落傘進行著陸,為了保險起見,所有的太空艙都有這種著陸能力。
十年之內,人類將有能力避過任何等同於曾經發生在地球生物圈內的大災難,這聽起來似乎讓人類很欣慰。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太空基地才是唐寧對全人類所做的最大的慈善事業,從此人類變成了打不死的小強。所以,太空基地是幹麼用的?現在很明白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