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過對一些蛋白質的考察,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同義置換的速率大致是恆定的,也就是說,一個基因發生突變的時間是有數的。把大量的基因突變綜合起來考察,又發現它們發生的時間的速率是大致恆定的。科學家把這種時鐘稱為“分子鐘”。
分子鐘的發現讓達爾文很激動,因為它意味著理論上可以透過分子鐘來把生物進化的樹畫出來,跟化石證據相對比。當下達爾文研究所正在大力研究的課題就是用分子鐘來重繪進化樹。
達爾文對著拍攝的鏡頭說,從目前的進展來看,成果豐碩,分子鐘之進化樹基本與化石證據吻合。
談到這裡,唐寧接過話頭來說:“分子鐘還有一個有趣的應用場景,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之後,科學先知不負盛名,開始講這個應用:“我先提出一個問題請大家思考一下:我們人類是什麼時候穿上衣服的?”
大家都在動腦筋,達爾文說:“剛開始的時候人類肯定只能使用獸皮來做衣服,經過幾萬年,這些衣服早就爛了,所以在化石中根本找不到這樣的證據。”
好戲來了:“有辦法。跟分子鐘有關。我看到過一些科學家對寄生在人類身上的蝨子的研究。這種討厭的小東西有一個特點,它們分化非常厲害,生活在頭上的頭蝨和生活在衣服上的體蝨。透過觀察它們在頭髮和衣服上的運動可發現,頭蝨無法適應體蝨的生活環境,體蝨無法生活在頭髮上。
更有趣的是人類的體蝨只能生活在人身上,因為它們擅長在衣服上運動,所以人類體蝨跟我們的近親黑猩猩體蝨大不同。黑猩猩體蝨跟人類體蝨應該是同源的,也就是說,他們之間的基因在我們人類穿上衣服的時刻開始發生不斷地變異,最終變成了兩種不同的物種。
透過分子鐘來確定這個時間就能大概知道我們的祖先什麼時候發明衣服的。”
有意思,達爾文:“是嗎?有人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嗎?”
唐寧:“好像還沒有吧,你要是感興趣可以讓後面的博士生做一做,我覺得沒有問題。”
這個片子拍完之後,還真的有團隊去搞這個課題研究,得出的結論相當靠譜,人類穿上衣服的時間約為7萬2千年前,正好跟人類走出非洲的時間點吻合。也就是說,只有發明了衣服,才有能力走出非洲,否則會凍死在路上。
達爾文研究所在基因方面的研究很是被關注,孟德爾很自然地問到一個很嚴肅地問題:“不同種類的基因能不能通用?意思是,動物的基因能轉到人類身上嗎?或者甚至植物的、細菌的基因能轉到動物身上嗎?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吧!”
這個問題就真的是有點科學家想當上帝的感覺了,如果答應是肯定的,也應該是肯定的,那麼科學還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呢?
李比希老了,比較保守,而達爾文和巴斯德一致表示應該是可以的,不過,目前暫時還沒有辦法做到,但只是技術問題,原則上沒有問題。
大家又把目光望向告知,看他怎麼說。
第417章 藥
如今的不再擁有進取心的溫莎大帝沒事就跟科學家們混在一起,這是讓他感覺最舒適的朋友圈。
這一天,他跟四個老朋友一起參觀北京大學的一個製藥實驗中心。他們是:達爾文、李比希、巴斯德和孟德爾,分別來自英、德、法、奧地利,直是個純國際組合。
除了李比希之外,另外三個科學家如今都是北京大學的教授。而這個製藥實驗中心則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全自動化實驗系統。一個實驗中心要想得到世界最先進這個頭銜,當然不可能是憑空而來的。
它的研究基礎來自溫莎醫院這些年來收集的三百多萬種化合物,光是這些費盡心機收集、分類的化合物就當得上價值連城的美譽。
製藥的過程往往從這些海量的化合物開始,研究小組先確定要達到的目標,然後制定實驗方案。比如要對心血管組織起作用,研究小組就得搭建一組化學反應平臺,在海量的化合物中進行實驗,一層層地篩選藥物。
整個過程都是自動化的,但是經費有限,不可能每一次都把所有的化合物試一遍,得根據一定的經驗挑選某個分類、某種屬性,除非是重點專案才允許不受限制的使用所有的化合物。
一個專案的實驗要涉及化合物的複製,實驗品的購買,平臺的搭建,自動識別引數和體系的搭建,進一步有動物實驗和臨床實驗。藥物副作用產生的醫學事故還涉及到賠償。一種新藥出爐,非得耗費幾百萬歐元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