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性心臟病,這在不久前還是不冶之症,他們有一個可怕的名字:藍嬰症。
先天性心臟病大概有有五種,總結起來就是在胎兒在發育過程中心臟發育畸形,有的是大血管沒長出來,有的是長錯了,總之是造成心臟無法正確地將被肺氧化的紅血(攜帶氧的血的顏色)泵到全身去,造成嬰兒區域性或全身變藍色。
溫莎醫院是唯一有技術將錯綜複雜的先心病手術治療達到極高成功率的醫院,最差也能做到姑息療法,將體迴圈的一部分血液向肺迴圈分流,增加肺迴圈血流量,使回到左心的氧合血量也得以增加,從而減輕青紫症狀。
為了便於跟超強磁性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統配合,所有金屬手術器械都要被改造,因為金屬導體會響應磁力,給病人造成不可預料的危險。手術時醫生、護士所帶的眼鏡、手錶等隨身物件在新規則下都要被專用的裝置所取代。
由此可見,ct的功能還不能完全被取代,有時候手術要涉及的病人恰好就是需要對病人體內的金屬,比如殘留在病人身體裡的彈片。
這五個科技界的大爺其實一邊參觀製藥廠一邊在拍紀錄片,因為老闆要立牌坊,以德服人嘛,特別是提到無差別拯救先心病嬰兒的時候,到出片的時候播放一點小寶寶病人的鏡頭,立馬能不分國家、民族、宗教地戳中觀眾的萌點。
提到戰士的話,那就是隱隱地暗示我們聯合國的軍人是多麼的幸福,對比協約國那些受傷戰士待遇豬狗不如,這個紀錄片拍出來之後的牌坊效果是剛剛的。
核磁共振三維成像那是重中之重,這東西使現場的四大科學家都目瞪口呆,更不用說普通人看過之後對溫莎醫院壟斷會產生“理應如此”的感覺。協約國那些要抵制溫莎醫療帝國的政策出爐之時一定會碰到巨大的反彈,因為沒有了這些黑科技,協約國的國民的健康怎麼辦?
溫莎醫院找來志願者,將他的身體內部構造製作成了生理學教學材料,學生可以從中看到骨骼系統的每一根骨頭,血液系統的每一根血管(除了毛細血管),血管中血液流動的細節居然也可以動態地演示出來。
消化系統中食物在其中從攝入到排出整個過程,神經網路中密密麻麻的神經之傳輸。跟傳統的紙質教材相比,簡直是從乞丐到國王的對比。任何資質平庸的醫生都能從這個完全真實的人體三維、動態教材中受益無窮。
在這些三維教學材料中,最受歡迎的可能要屬姓教育的一個片子,那是溫莎醫院的拍攝團隊到每個人種的演藝圈裡尋找敢為藝術獻身的男女演員來拍攝的。片子中大部分的情節把人物虛化成了藍色(男)和粉紅色(女),但所有的生理過程都是真實的核磁共振成像。
這個倍受爭議的片子其倫理和科技上的震撼性遠超常人的想象,目前在大多數的國家是已婚人士才能看的。幾乎成了成人禮必看片子,只要片子被一直播放,溫莎醫院就支付給演員們每年一千歐元的鉅額版權費。他們也是賺大發了。當然,溫莎醫院賺得更大。
蒙古人種(黃種人)當中,中國人很保守,拍攝團隊居然在八大胡同都找不到願意出鏡的演員,最後到了新收的日本九州島上才找到,頗費周折。
五個紀錄片的閒聊式節目,似是很偶然地說到達爾文研究所的基因研究專案。化石這種東西嘛,不是專家的話,很難從中看出什麼名堂來,當物種的研究來到分子生物學時代之後,又有了一個很重要的發現。
分子生物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進化的直接動力——基因突變的規律。基因透過把自己表達成蛋白質而成為生命,在此過程中,蛋白質的分子構成每一代都有些微的不同,但其功能仍然是一樣的,這種過程的專業術語叫“同義置換”。
蛋白質的同義置換在分子生物學層面上顯然是因為dna的鹼基對發生了同義置換,事實證明dna確實也是在一代又一代地發生這種過程。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生物要保證自己有一定的基因突變率,會突變的生物才更有生存能力。
每一代都發生的分子級別分化就是生物保證後代有一定突變機率的好法子。我們可以拿細菌來做例子。為什麼細菌在抗細菌藥的作用下很快就能表現出抗藥性?當然是因為它的後代擅長突變,這是細菌這種原始的生存能力。試想它們沒有一代又一代的同義置換,是不是很容易被抗細藥所消滅?
細菌的天敵所產生的天然的抗細菌藥就是對付沒有突變能力的細菌的大殺器。這種擅長突變的能力存在於所有的生物中,從原始的生命到高階的,包括我們人類。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