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3/3頁)
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還有些社會經驗,能過獨立生活,後來還能夠考大學,畢業後能分配一份好工作。他們稱為“正宗知青”。
三種:就算橋夫子這類知青,一沒有文化,年齡又不大,家庭又不富裕,又沒有背景,在農村招工又無份,考學校又不行。回城後沒有份好工作,現在又輪到他們下崗,這第三種稱“名義知青”,是知青中最可憐的知青。。。。。。”
所以說,知青文學很難達到統一。
95樓朋之: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文學即人學。天塵朋友是一個內心強大且具深厚底蘊的人,只有綜合素養修煉到一定境界才能具有這樣的品味。
96樓呱嘰村溪流:本著大事化小,複雜化簡的想法:知青寫的文章,那就是知青文!內容寫的知青,那就是知青學!俗稱“知青文學”!
97樓嘻嘻哈哈: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文學即人學。天塵朋友是一個內心強大且具深厚底蘊的人,只有綜合素養修煉到一定境界才能具有這樣的品味。 非常認同朋之的跟貼。
98樓秋蟲:哥巴兄的語言中肯!誠於所言。有資格說這話的人不是在農村中“一漂而過”的人。
99樓老梅:我被知青十年,出身不好只有下鄉一條路可走,我當時沒條件選擇現在也不能悔什麼了。我是";青春無挽";、";青春無奈";!
100樓曉霞月荷:上湖知網必進茶座,自然不能不看又精又火的網文《致柳樹坪兼議知青文學》一文。本人以為當年全國曾有近2000萬知青下放農村,走出農村後,生活在祖國的大江南北,社會的各個層面,命運各異,豈是哪一本書,哪一部電視劇涵蓋得了的?……我希望知青文學真實,要有“精氣神”。
這個帖子到這裡,樓主有意讓它沉沒。因為它要說的基本都說了,而且討論的話題也不會有結論。只會漸漸散開。那它的意義何在呢?它讓您看到了現在5…60歲一代人關注知青文學的熱情及其原因,也讓人瞭解他們希望讀到怎樣的知青作品。我以為《擰一把,灑落一地珍珠》把住了這個脈絡。它深受這個群體的歡迎。那麼年輕人會不會喜歡這本書?讓時間來檢驗吧。我相信這是一部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某些人性最基本的東西應該不是隨年齡、時代變化而變化,我們的子孫也會傳承,它在任何時代一如既往的放射光芒,打動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