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2/3頁)
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的思念、對社會的認識、友情與背叛、飢餓與辛勞、痛苦與打擊、希望與絕望、生存與死亡。。。。。。”你在思考。但這是所有的群落共性,還是知青群落特有的?“知青文學就是知青憑弔自己青春的文學。別人是不會幹的。”說得好。
五九兄,我給你發了簡訊。
87樓夜深人靜: 兼議知青文學,討論熱烈,百忙之中,進來瞧瞧。我喜歡看知青一些鄉土文學,比如遊客晏生、犟牛等老知青,他們的知青生涯嚐盡了酸甜苦辣,他的文章大多充滿樸實與人性以及樂觀精神,他們懶得訴苦,感受到山野木屋所蘊含的人文文化魅性,給以讀者巨大的吸引力。為什麼知青返城後紛紛懷戀鄉村,每年自發組織到曾經蹉跎悲壯的鄉野去?知青生活,有生命中最珍貴的一部分,那些難忘的往事莫過於知青生活,是我們的青春記憶。
88樓天塵: 夜深人靜:“遊客晏生、犟牛等老知青,他們的知青生涯嚐盡了酸甜苦辣。”跟他們比,我們在鄉里又算是幸運的了。晏生的文章我已看過些,很多好篇章。犟牛文章,我會找來拜讀。他去年是不是有篇說淮總的?詞章華美。有些印象。
“他們的文章大多充滿樸實與人性以及樂觀精神,他們懶得訴苦,感受到山野木屋所蘊含的人文文化魅性,給以讀者巨大的吸引力。”那跟我的審美情趣有些契合。苦,是字裡行間自然描畫出來的,我們去的不是伊甸園,不必訴苦,照實說,營造一種真實、自然的氛圍就夠了。苦,只是你敘事的背景,而凸顯的應該是人性種種。這才是永恆的主題。不要訴苦。一訴苦就會影響格調。你若是訴成“生產隊裡開大會,受苦人把冤申”的格調,那這篇文章就慘了。底下的觀眾都會跑光。剩下些大爺大媽您自己,說得津津有味。這是我的一家之言。不同意的,大可堅持自己的認識。不必爭論,這中間沒有對錯。只是個人好惡。我肯定會尊重別人不同的選擇。寫得好,還會高度欣賞。至於從政治角度對極左的控訴、譴責,我是堅決支援他們的。但這是在談文學。
89樓朋之: “苦,是字裡行間自然描畫出來的,我們去的不是伊甸園,不必訴苦,照實說,營造一種真實、自然的氛圍就夠了。苦,只是你敘事的背景,而凸顯的應該是人性種種。這才是永恆的主題。”
非常欣賞天塵朋友的這種品味和格調。
90樓燕歸來:我發現大家的議論包含了三個不同的主題,即知青情結。知青文學。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這三方面相互牽連不可分割,但卻各自有完全不同的內涵。要分別理清,各自歸位,能夠減少迷惑。要真正搞清了,恐怕是博士後的水平了。不過我看上面幾位樓主都差不多了。
未完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十、
致柳樹坪 兼議知青文學 十、
91樓椰風海韻:謝謝燕歸來姐姐百忙中多次參與此帖,發表見解!自古有句話說:文人相輕。而我們這個帖子裡的朋友們既討論熱烈,而又相互尊重,體現了謙和待人的新風尚!謝謝大家! 其實,與文學藝術有關的東東,古今中外都是應多加交流,存同求異,既有共鳴也有獨見,創作靈感才會源源不斷而來。
92樓柳樹坪:兩天冒上來,大家居然還在議論這個題目,可見“知青文學”對知青一代的吸引力!希望看到大家更多更有份量的見解!天塵,有這麼多網友關注,你真幸運!可見只要文章真好,自然“吾道不孤”也!
93樓雨晴:每個知青的生活環境不同,就有不同的思想,也就有了以後不同的歷史軌跡,千人千樣,要真正寫好,很不容易。以不脫離實際為好!知青和農民根本不可比!贊成哥巴,朱紀飛的回帖!
94樓遊客晏生:雨晴的話有理!
我在《可憐的橋夫子》一文最後是這麼說的:
“。。。。。。。。我還要為橋夫子這樣的知識青年講句公道話,他沒有文化,卻揹著知識青年的名義下放,他下放時還未成年,現在不是講招收童工犯法嗎?那時偏要將這些未成年人送往鄉里去當“童農”,這算是犯法麼?
天下知青是一家,這話講得不錯,但我還是要講一句,天下知青分三種:
一種:是那些文化程度高,家庭出身好,有背景,有靠山的高幹子弟,他們下鄉不到幾個月統統招回城,他們有金色的外衣,他們下鄉是來鍍金的,他們稱為“鍍金知青”。
二種 :就是那些文化程度高,但家庭出身不好,不能繼續升大學的那些知青,但他們畢竟多讀十幾年書,下鄉時已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