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看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食物外,還包括眾多的加工食品、垃圾及冒牌食物,且中間還夾帶大量的“有害物質”,包括環境毒素、化學新增物、防腐劑、人工色素、過敏原、殘餘藥物、氧化物、致癌物質、細菌、異物等,這些有害物質不但無法提供營養,甚至會破壞腸道黏膜,阻礙正常食物的消化、吸收,增加肝臟的解毒負擔,並且會造成許多所謂的“食物不良反應”(例如食物過敏、腸胃炎等)。很明顯地,我們的腸道內可真是“牛驥同一皂、龍蛇大混雜”。因此,腸道必須有能力區分正常的食物與有害的物質才能保有其完整性,這也是腸道一項不能忽視的重要功能。
另一方面,我們每次吃進的“食物”,都必須經過各種酵素(酶)、胃酸、膽鹽、胰液等分解(消化)、吸收(食物分解後進入血液)、同化(營養素進入細胞)才能真正被人體利用,例如牛排變成氨基酸、義大利麵變成葡萄糖、食用油轉成脂肪酸等,在尚未完成這些過程之前,所有這些所謂食物都只是外界分子,對身體來說完全是“陌生者”,是需要被“留校察看”的,因此腸道就必須嚴格把關。換言之,除了消化與吸收作用外,腸道實際上是人體一道非常重要的屏障,亦是身體最大的淋巴免疫系統,擁有身體最多的淋巴組織(才有足夠力量對付有害物質)。基本上,消化道具有三種防禦能力:
1。物理性:上皮細胞緊密接合,防止有害物質溜進血液中,“腸道黏液”可防止細菌及異物份子黏附在腸壁上產生病變。
2。化學性:各種分泌物如酵素、胃酸、膽鹽等協助分解食物,消滅有害細菌等。
3。免疫性:腸道的免疫系統是體內最大免疫系統,負責產生“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lgA)”作為人體黏膜最佳的“海岸防衛隊”,阻擋像病毒、細菌、黴菌、異物、毒素等入侵。事實上,人體70%的免疫系統環繞著腸道,尤其是集結在小腸附近,腸道每天產生的免疫球蛋白比身體任何其他部分都要多,但長期飲食不良或持久處於壓力狀態則會減少產生,後果變得容易發生黏膜毛病,像呼吸道感染、口腔炎、膀胱炎、*炎、腸胃炎等。
腸道發生“土石流”,身體出現“大地震”
腸道全長約25…30尺,總表面積相當於一個網球場的大小,由於腸道實際上是與外界完全連線的,時時刻刻都要面對不同的環境挑戰,因此腸道壁(黏膜)的完整性非常重要,每天從腸道經過的物質如前述,皆需要經過腸道黏膜細胞加以篩選,以免傷害性的毒素、微生物及未經完全消化的食物分子進入血液中,產生不良反應。但另一方面,黏膜亦要肩負吸收利用各種已經消化過的食物的責任。
由此可見腸道一直都扮演“多重角色”,既要作為人體屏障(像面板的角色),又是最大的免疫系統,也是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的地方,當然更是排洩廢物的所在。因此如果腸道壁受損,就會產生類似“滲漏”的現象(發生之原因參考表10…1),就好像房子漏水,若不及早趕緊加以修補,碰上風雨交加時,就會變成“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困境,後果恐怕超乎想象,亦即腸道一旦形成“腸滲漏”現象,許多病態情況就會陸續浮現(表10…2),產生所謂的“腸滲漏綜合徵”。這個時候,雖然腸道只是出現“土石流”,身體可就發生“大地震”了!
表10…1腸滲漏綜合徵的原因
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
慢性壓力誗菌叢失衡
環境毒素/內毒素(經食物代謝後之廢物)
食物過敏
老化
酒精濫用
慢性炎症
重大創傷
化療/電療
患艾滋病
表10…2與菌叢失衡/腸滲漏綜合徵有關的症狀及徵候
腹痛/腹脹(尤其是餐後)
便秘/腹瀉
消化不良(打嗝、脹氣、蠕動宣告顯)
疲勞/倦怠誗慢性肌肉關節疼痛
思考衰退/記憶力衰退
情緒波動誗免疫力差/易感冒
慢性面板病變如青春痘、溼疹、皮疹
。 想看書來
腸道發炎,腸滲漏症與不明原因疾病
還記得前面兩章所提到的“發炎”與“壓力”嗎?由於當代的生活方式(壓力、毒素、缺乏睡眠等)與飲食形態(高糖、咖啡、酒精、垃圾食物、食物過敏等)很容易成為腸道發炎的誘因,再加上藥物濫用(抗生素、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等),隱性腸道發炎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