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3/4頁)
打倒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螂與黃雀那樣,雖可能有得,但反而有更大危險。
在這個故事裡面,真正的領導者是最後的“彈丸”,它是懂得統領全域性的。它啟示我們要用全域性、連續、聯絡的眼光來看問題,任何事物的產生與變化,總是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而這種引起一定結果(客觀事物)的原因,又總是由另外一種原因所引起。事物之間的這種因果關係,具有前後相繼性。
身為領導者,特別是高層領導者,看問題如果片面、孤立,結果很容易顧此失彼,掛一漏萬,甚至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影響其他問題的解決,乃至把整個事業毀於一旦。 領導者如無全域性觀,無論處於有利還是不利情況,都有可能陷於被動,或因一時有利就沾沾自喜、盲目樂觀、忘乎所以,正如故事中的螳螂、黃雀;或因暫時不利就悲觀絕望,萬事皆休,死去活來。
魯迅先生曾說過:“那種咀嚼著身邊的小小悲歡,而且就看這小悲歡為全世界的人毫不足取。” 大凡有遠見卓識者都很善於從全域性觀察和處理問題,胸有全域性的作用和意義在於,可以使領導者審時度勢,科學揣度、利用形勢,身處特定的時機與環境時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生搬硬套經驗或原來的做法, 勢不可擋。全域性觀對領導者來說實在非同小可,這就必然要求領導者加強這一方面的修養,努力提高駕馭全域性的能力。做到這一點,除了謹記目標、練就戰略思維、謀劃策略的一些共同要求以外,還要善於進行系統思維。所謂系統思維,是指把工作物件作為一個多方面聯絡、多要素構成的動態體系來看待,思維網路包括時間、空間、人力、物力等,這是一個有多個指向、多個起點、多個評估座標的系統。領導者善於進行系統思維,實際上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觀實際,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視野開闊,思慮周密。如遇事既要對立統一的角度看,既要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又要看到其他部分、其他方面。既要看到現象,又要看到本質;既要看到部分,更要看到整體。系統思維,顧名思義,就是心中有一個系統,有全域性。在任何問題上都關心全域性,維護全域性,服從全域性。而堅持系統思維的反面就是一維式思想、點狀思維與片面思維。領導者的思維如果呈線型,只朝一個方向,既不會拐彎也不會擴散輻射,侷限於某一點、某一面,就難免出現決策失誤。在實際工作中,人們總是各有分工,專注於本職工作以及個人利益,這不足為奇。而領導者如果也是如此,什麼虧也不願吃,什麼利都想得,搞本位主義,結果不能不令人擔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為了防禦德國進攻,在法德邊界構築了著名的“馬其諾防線”。它由法軍統帥馬其諾、喬治等提議修築,歷時九年,全長750公里,耗用水泥200萬噸,鋼鐵15萬噸,當時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工程之一。
同時,在這條防線上還配備了良好武器裝備的軍隊,所有人都認為它“固若金湯”。唯獨戴高樂將軍指出此乃消極防禦,不足以為屏障,但是沒有引起當權者注意。
果然,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爆發,希特勒軍隊繞過這道防線,另闢蹊徑,從比利時的阿登山區進入法國,一舉攻佔巴黎,這道堅固的要塞不攻自破。
馬其諾防線沒有發揮預想效果,法軍領導人一味自鳴得意,只知道“消極防禦”,不知“條條大路通羅馬”,被希特勒鑽了空子。
領導者應該按照整體性的原則,在全域性中求異、求新,同時瞭解部分,分析結構,研究聯絡,把握功能。
總之,領導者不僅要具備宏觀決策能力、組織指揮能力,還必須具備把握中心、控制全域性、使整體組織沿著既定目標前進的能力。
第三節 合理的目標決定偉大的成就(1)
佛經曰:“智乃是非抉擇,慧乃取捨定奪。”智慧就是“是非抉擇”與“取捨定奪”,也就是“是或非”“取或舍”的抉擇與定奪。《大學》又曰:“事有本末,務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也。”就是“本末或始終”要能知所先後,則接近“道”了,這裡的“道”是智慧的意思。就是說,能夠了解把握先後就是智慧了。
如何抉擇、定奪,把握先後,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目標定位之後,才會有思路,有行動,才會有最後的結果。那麼什麼是目標呢?對目標一詞,各人的解讀不一。學生的目標是考上名校,企業的目標是獲取利潤,政府部門的目標恐怕是爭取更多的預算,而一般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