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持都是不同的。
然而,世事總是不能讓人如願,越是普通人越是如此。
許正平在讀書期間,毫無疑問的是學霸,而且是大學霸,這樣才能考上北大,留校於北大,繼而按部就班的成為北大副教授。
可惜科研從來都是學霸集中營,稍微弱一點的學霸,進入這塊地方,都要被擠成渣都不剩的。許正平這樣的大學霸,放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是極難得的,但在科研集中營,他依舊只是一隻普通的大學霸,兢兢業業是他最好的註腳,也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錢。
離子通道實驗室,就在許正平提供的穩定浮力之上,緩緩前進。
而在華銳實驗室,一群被楊銳認定為小牛的中青年們,卻是輕鬆自如的做著簡單的工作。
pcr可謂是最簡單的諾貝爾獎成果,原始版的pcr的確會遇到不少麻煩,比如沒有耐高溫的聚合酶,就必須派專人一次次的新增新的聚合酶,恆溫水浴鍋也需要三個,分別是94度的高溫變性溫度,58度的低溫復性溫度,以及72度的適溫延伸溫度,恆溫的時間還需要秒錶計時。
但在有了耐高溫聚合酶以後,先省去了一次次新增新的聚合酶的過程,楊銳一個人就能完成主要工作。
而小牛們只要做邊角料的測序檢查製備等活計就可以了。
然而,楊銳遇到的問題,卻與美國人遇到的問題截然不同。
第一步,8o年代的中國沒有現成的試劑可買的,從基礎的到高階的,全得李文強他們一步步的做出來。
比如最基礎的寡核苷酸,就不能指望國內的研究所能提供了,他們生產的無論數量還是濃度,都不能滿足楊銳的需要。
而在美國,早就有這樣的專門實驗室,提供專門的寡核苷酸了。
事實上,pcr的原明人穆里斯,就在這樣的一間實驗室裡做主任。
楊銳沒有這樣的條件,就得從做寡核苷酸做起。
就此點來說,楊銳至少落後他預設的競爭對手三年時間。
……
第五百七十四章 DNA合成儀
readx;》,!
寡核苷酸就是寡聚核苷酸,它是兩個片語成的,一個是寡聚,一個是核苷酸。
這個詞看起來很複雜,但實際上,就是起名字的中國學者文青病範了,起了一個看起來就麻煩的名字(我本來想查一下是哪位大俠起了諸如核苷酸鳥嘌呤胞嘧啶這樣的蛋疼名字,查了半個小時都沒查到,轉念一想,我也是鳥蛋疼了才幹這種事……)
核苷酸本身是一種基礎分子,對生物體的意義和一氧化二氫差不多。而它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它的組成物上。核苷酸連在一起,就是核糖核苷酸,也就是rna;再脫一下氧,叫脫氧核糖核苷酸,就是dna。
而寡聚核苷酸,就是一群核苷酸聚集在一起,聚的還不多,總數在二十以下,所以謂之寡聚,變成了閒的沒什麼卵用的寡聚核苷酸。
當然了,寡聚核苷酸本身沒啥卵用,但它是許多生物學實驗的原材料,以至於大家拼命的想要生產,因為用量實在是太大了。
歷史上,因為pcr得諾貝爾獎的穆里斯,在私人公司的寡聚核苷酸實驗室裡做主任,其工作就是不停的合成生產寡聚核苷酸,然後為公司的其他部門做實驗提供原材料。
而與穆里斯同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邁克爾史密斯,也是因為明瞭寡聚核苷酸定點誘變技術。
不過,邁克爾史密斯比穆里斯慘多了,他是79年做出的寡聚核苷酸定點誘變技術,而在那個年代,穆里斯使用的寡聚核苷酸生產方法,還沒有明出來呢。
所以,邁克爾史密斯不得不將大部分的時間,用來生產寡聚核苷酸。
這倒是科研人的常態,絕大多數的時間用來做了枯燥的重複勞動。
然而,在技術展沒有達到以前,枯燥的重複勞動又必不可少,有些可貴的成果也是在重複勞動中現的。
從79年到83年,短短的四年間,生物技術展的度快的足夠讓人諾貝爾獎得主茫然,事實上,如果按照生?技術的展度來修改教科書的話,一年改兩次肯定是不夠的。
生物技術也由此進入了類似摩爾定律的時代。
對於身在其中的學者們來說,這是痛並快樂的時代,他們拼命的學習,拼命的做專案,親身加入到了大時代的變化浪潮中,他們的成就,或許是前人百年都無法完成的。
而對正在學習中的大學生們來說,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