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會兒就累的話都說不出來了。當然,他就是想說話也沒用,北面的耳房陰冷孤寂,平時都是當做倉庫來用的,值日的研究生離開以後,房間裡就只有他一個人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且寄人籬下的感受,在邊建明心中油然升起,獨自默誦:“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不一陣子,實驗室就被許正平操練的井井有條,接著,許正平自己也做起了實驗。
做實驗室副主任這樣的工作,許正平已經做了有二十年了。剛進大學的時候,還是助教的許正平就給中青年的副教授做實驗室副主任。後來,中青年副教授升級成中年教授,實驗室升級為正規的校級實驗室,許正平升級為講師,依舊是實驗室副主任。接著,中年教授升級為老年教授,實驗室升級為部級實驗室,許正平升級為中年副教授,獨領一個實驗小組,有自己的專案,依舊是實驗室副主任……
做實驗室副主任,許正平做的實在是熟的不能再熟,他也是好的不能再好的實驗室副主任,上能按部就班的做好實驗,下能知道學生,維持實驗室秩序。
這樣的實驗室主任,通常都是資深教授才能有的,如唐集中這般的普通牛,都享用不到許正平這樣的副手。
楊銳能夠獲得許正平的青睞,歸根結底,還是一bsp; ;學者以成果說話,如是而已。
而作為輔助條?,楊銳爭取經費的能力,以及他的全國狀元,再加上楊銳連綿不絕的專案設計,都促使許正平最終下定決心。
爭取經費是實驗室的命脈,雖然在國內,擁有cell論文的學者已經不愁找不到經費了,可數量多寡也很重要,它決定了楊銳能分給許正平多少。
全國狀元證明楊銳不是碰運氣寫出的cell,是真的有智商優勢的——能做理科補習老師,而且做的不錯的,智商水平肯定是高於平均線的。
楊銳連綿不絕的專案設計更是一個實驗室的健康保證,雖然不健康的實驗室比比皆是,但加入一間健康的實驗室畢竟要舒服一些。
許正平只希望能透過楊銳做跳板,最終得到自己的獨立實驗室。
這其實是正常科研人的正常路,許正平作為一名普通人,科研之路走的還是頗順的,不過,要擁有自己的實驗室,在北大這樣的學校,卻不是普普通通就能達成的願望。
許多北大的副教授乃至教授,到了許正平這個年紀和地位,往往就是三個選擇,一個選擇是等自己的老闆退休,自己繼承老闆的實驗室,但這並不容易,一方面要老闆和學校的支援,一方面還要獲得看得過去的個人成果,這三個條件,許正平都不能完美的達成,所以他才決定跳出來。
然而,跳出來的另外兩個選擇也並不容易。
直接申請專案,然後獲得自己的實驗室是後世的副教授和教授們最多人選擇的。但在8o年代,整體科研經費緊張的情況下,獲得獨立實驗室的難度一點都不比繼承前任的獨立實驗室小,而對申請人來說,獨立實驗室擁有了財政獨立是沒錯,可所有的經費爭取都得自己來。這要耗費用於科研精力,而另一方面,爭取經費,升級實驗室,又都有賴於科研成果,以及專案申請。
最後,通常也是名校教授們獨有,卻最不願意做出的選擇,是前往地方院校。
地方院校缺錢缺人缺裝置缺傳統,唯獨有一樣不缺,地方政策和編制大大的有。
如河東大學這樣的學校,日後就是普通的重點加211,以全社會的眼光來看,211自然亦是不錯的,全國總共就1oo所,而中國有3o多個省,約莫安分之一都只有一所211大學,除了少數幾個教育強省以外,211大學就是絕對的好大學了。
然而,若是以科研為展目標的話,211又算得上什麼,985也就是將將夠看,即使如此,這樣的好學校,一年少說要畢業幾十萬的學生,錢都花到了學生身上,又有多少錢搞科研。這還是國內的情況,放在全世界範圍內,埃及最好的開羅大學平時都沒什麼人知道,一所河東大學又哪裡能入得許正平這樣的北大副教授的眼。
不是到萬不得已,或者對方給的個人條件極好,否則,名校的教授們是輕易不願意離開北京。在教育科研方面,中國是沒有什麼北上廣的,只有北京而已。
不過,前往地方院校是一定能拿到獨立實驗室的,稍微努力一下,建一所省級實驗室都能做到,但河東省的省級實驗室和北京市的同級實驗室,又怎麼可能是一個概念,給的經費和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