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嚴教誨,此乃後話。
平心而論,我所處的這個朝代究竟是展現長治久安,還是滋生離愁別緒?恰逢孩提之齡,於我無心問津,只是我所懵懂而知的家庭環境多是深宅大院,朱門青垣,家學深厚,達官貴人,往來不斷。我世事不諳,卻是童趣釋然。一切既是不知為何,也是純屬巧合。
很多年之後,在我腦海裡一直留存著八個大字“知易行難,靜觀其變”。這是治學嚴謹,博涉經史,飽讀聖賢詩書的師父對我的教化,有如沐春風之感,妙不可言。可是師父直言不諱,也說過真正心領神會做到此則,心境定會非凡,念其中,觸類旁通乃是精髓和昇華之始。當初我想入非非自己營造給師父的感覺,也只是一種感覺,那便是眾弟子中跑的快的沒我跳的高,跳的高的沒我跑的快,跑的又快跳的又高的,結果是沒我有文采,然而在師父看來很是一個文才的我最終卻輸掉了姿態。這便是聞名以久的《小雅》詩中所言的:
心浮氣躁腹中空,
詩書風雅皆附庸。
物是人非今昔嘆,
桃李芬芳不苟同。
只怪自己當年年幼無知,才疏學淺,執著的咬定拿文采博未來,乃一大悲哀,寧靜中鄙視捉刀代筆之人的從容,然而意念裡都是集大成者的風采,有品德不賤,有學問不貧。
回望今朝,文人墨客數不勝數,前仆後繼,我何以獨立於塵世?
我姑且自吹自擂的認為,我是一個撲朔迷離的異數,異數自然不會亦步亦趨,是異數只得是義無返顧。與其擇善而執的叛逆,不如與生俱來的堅持!
才以氣雄,品由心定。就是這樣,很多時候好些事情,在他人沒有做之前,誰都不知道怎麼做,一旦他人做過之後,卻又幸災樂禍的認為誰都可以做。此話看似暗藏玄機,話中有話。
只是我徒生感慨,當朝之人往往多是書呆子和偽君子,大同小異,凸顯異彩紛呈之態勢。讀書雖好,好書遂讀,當融會貫通,應學以致用。在我幼小心靈裡,家嚴灌輸於我的中心思想便是:讀書當求知,做學問;讀書亦悟道,學做人。
我在嶽秀書院獨善其身日漸豐富學識,終於感悟出求知要做到鑽研,積澱,提煉,昇華;悟道要做到洗禮,修身,養性,善行。讀書對我而言,無非是學有所獲,學有所悟,學有所成。而對於詩人和士人熱議和羨慕的功名利祿,我視如草芥,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這樣的情懷留給其它弟子不以為然的感覺便成了我這是置身事外,而且有著另類的執迷不悟。這樣的感悟日後使我情不自禁地感覺,書院和寺院有相通之處,僧人和文人有相盡之性。師父那時時常點撥我,還在我的札記中鄭重寫下“眼界”、“胸襟”四字,並諄諄教誨我要心恆,心善,心誠,心意,更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當以心*,無玩物喪志也。
嶽秀書院施教大小並舉,學風寬嚴相濟,在相當長的一段歲月如歌的光陰裡,我學習詩詞歌賦興趣盎然,閱覽史書賞心悅目,大有看我興風作浪,看誰翻雲覆雨之趨勢。這樣的趨勢顯而易見的誘導我在任何時候,我的內心裡都有一個清楚的想法和做法,我不會妄自菲薄,你不要妄自尊大。
然而眾多同門在書院裡看似志不同道不合,他們每天領悟知足則為樂,喜盈卻是悲之類,所有的感悟也無非是與人為善,則舉世皆善之言。
我聽得常言道,文無第一,武沒第二,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縱觀我朝,文人敢言文冠天下者何其多,誰又武功蓋世?一切皆是功夫不負有心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遙想莘莘學子俯首自問,孜孜不倦,以求折桂;感嘆謙謙君子向隅苦讀,昂首向天,志存高遠。
雲開見山高,木落知風勁。
2
雲開見山高,木落知風勁。一歲那年,暮春三月,我隨家人前往通靈寺拜謁慧能方丈,請大師指點迷津。其間家人受到大師點化;讓我抓周,結果我是令人驚喜的大展身手,一手抓筆,一手抓玉。佛家高僧真是神通廣大,竟然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參破如此玄機,稱此乃珠聯璧合,將來必是榮華富貴之軀,金玉滿堂之景,胸懷縱橫捭闔之才,口懸左右逢源之智。
家嚴聽罷欣欣然,家慈聞之滿心歡喜,望子成龍之願望的實現似乎已是計日程功,指日可待。
誠然伊始我不知所云,想必心誠則靈。此等逸聞皆是由我後來聽爹孃無意中說起,然而家嚴口中的講述比我筆下的敘述更加生動傳神。
只是從此我對天機不可洩露這一說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