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熱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忻縣縣委、縣政府正組織各路人馬編纂《忻縣誌》。我想,其它地方的事情,我是知之甚少聞所未聞。但是,自己村子裡的名人或趣事,卻常常掛在老年人們的嘴邊。邢子述老先生,就是村裡人經常提起的傳奇人物。邢子述老先生曾擔任過閻錫山的秘書,又與已故周恩來總理同學,可以說是村裡的名人,也應該是忻州市的名人,不把他老人家寫進《忻縣誌》裡,於情於理,都是說不過去的事情啊!
於是,我利用星期日和節假日,先後回村走訪了一些老年人,還行程一百華里,騎腳踏車來到忻縣城西南一個小村——南窯頭村,採訪邢子述老先生的閨女——邢又蘭女士。然後寫成一篇邢子述簡介的稿子,縣誌辦公室的人還比較滿意,從而堅定了我棄盤(指算盤)從文的信念。可笑的是,《忻縣誌》正式出版後,只在第十九編第一章第一節“文學”內,提了一下他老先生的名字,未入傳,也未提及其著作,真是可恨。
在呂梁行署科委工作時,我看到《人民日報》社新聞智力開發中心招收函授生,學制一年,專業就是新聞採訪。自己心花怒放的同時,也感染了單位領導:好事情。好事情。年青人就應該勤學多思。隨即,領導在發票上批了“同意”二字。感謝他老人家的同時,並祈求神靈保佑他老人家健康長壽,萬壽無疆。
他老人家姓田名嵩嶽,柳林縣人氏,時任呂梁行署科委辦公室主任。一九九八年,我重返呂梁時,他老人家已榮升為呂梁地區人事局副局長了,不知如今高就何位?
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八日,我從呂梁調回忻州。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還寫一些詩歌,也寫一些日記之類的小玩意兒。後來聽說《忻州地區報》社面向社會招聘採編人員,條件是大專以上文憑。正好我有一個北京社會函授大學的畢業證。名是報上去了,可就是沒考上。後來聽人說,考試只是一種形式,其實名額內部早就敲定了。
儘管如此,我還是沒有放棄任何一個進步的機會。
一九九二年,《忻州市報》社的趙補蓮老師,正與她愛人——忻州市(現忻府區)對臺辦公室主任馮源朝(取其音,忻州市著名書法家,尤其對金石研究至深)合編一本書,她讓我採寫一篇文章,主人公是忻州市播明糧站站長——王亮田。第一次寫報告文學,自己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先後採訪數次,終於在最後劃了一個句號,趙老師看了還非常滿意。
其實真正接觸報告文學,還得從一九九四年說起。那年對我來說非同尋常,也具有非常意義。這年夏天,我與內人在忻州城商貿大廈承包了三節櫃檯,專賣瓷器。初次經營,生意竟然做到不賠還有贏餘,那是因為愛人經營有方的原故。
就在這一年,我在商店裡碰到一位算是老鄉,也算是文友的寧志剛,那時他正經營忻州地區區情研究所。閒談期間,他讓我到偏關縣公安系統採訪,並事先說好稿費是千字四十元,型別為報告文學。
我說可以一試。然後整裝待發。然後乘車前往,連夜直奔偏頭關。
事情正如我的想象,採訪非常順利,寫稿非常順利。志剛看了之後,也非常滿意。之後,我又來到代縣公安局和代縣交警隊採訪。之後,我又來到忻州市公安局和忻州市公安局交警大隊採訪。這年,我一共寫了三十多篇稿子,掙了三千多元的稿費。第二年,志剛又讓我採訪忻州地區土地系統、煤炭系統、煤銷系統等單位與個人,積累了許多寫作經驗的同時,也給自己貧窮的家庭,增添了為數不少的收入。
之後,就有借調在忻州行署公安處交警支隊擔任秘書的事實。之後,與《山西青年》雜誌社編輯部主任徐建宏,就有了更進一步的來往。之後,就有籌建《山西青年》雜誌社駐忻州地區工作站的想法。之後,也就是在二零零零年三月二十日,山西青少年報刊社正式下發當年第一號檔案,正式聘任我為《山西青年》忻州地區工作站站長。
建站後的工作,並不理想。依靠發行雜誌,想維持工作站的日常開支,那是極不現實的幻想曲。又因為雜誌相對於報紙而言,其新聞容量要狹窄得多。沒有新聞,工作站已名存實亡。況且,多年來一直從事正面報道,沒人怕你,就說明你無能為力。沒有經濟,收入微薄,就連說話的口氣,也是軟不拉機有氣無力。
管理管理,你不管他,他就不會理你。一位朋友這樣解釋“管理”二字的含義,我是深受啟發的,同時也是受益匪淺的。試想也是。比如有些公安部門,比如有些交警部門,比如有些煤檢部門,比如有些路政部門,你不去找他們麻煩,他們是不會請你吃飯喝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