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德和不公正行為也要寬恕。只有當“孝”與對天皇的“忠”發生衝突時,人們才可以放棄孝道;但是當父母道德敗壞或者他們破壞了兒女的幸福時,作為兒女也必須履行孝道的義務。11【11薩評:日本的觀念對“孝”遠沒有和“忠”同樣的地位。相反,日本的老人一旦因為健康、年齡等原因離開對家庭的主導地位,子女對其的尊敬十分有限。相反,在中國,“孝”受到甚至高於“忠”的推崇。在封建社會,即便是父母已經死了,在守孝期間如果還去為皇帝工作也會惹出大麻煩。明朝張居正就因此發生了“奪情”案。忠於一個暴君雖然可以被接受,但不會被提倡,而在父母做了壞事的時候“包容禮讓父母的行為”,簡直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直到今天,如果孩子犯罪父母去告發,可以有“大義滅親”的美名,而如果父母犯罪孩子去告發,即便父母對社會而言罪有應得,孩子的這種行為也很難為大眾接受。】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回報萬分之一的恩情(4)
有這樣一部日本近代的電影:在農村饑荒時,一家父母將自己的女兒賣到了妓院。一位鄉村教師為了把自己的學生贖出來,就向村民借了一些錢。沒想到這筆錢被這位鄉村教師的母親偷走了。其實,這位老師的母親並不窮,她自己經營著一家收入可觀的餐館。這位老師在知道這件事後,只能自己來接受懲罰。他的妻子後來發現了真相,於是寫了一封遺書,對此事承擔了全部責任,然後自己帶小孩投河自盡了。事情最後被傳開了,但大家對這位在這場悲劇中應負責任的母親卻不去責問。在盡完孝後,那位教師獨自前往北海道,去磨鍊自己的人格,以便使自己能夠堅強地應付今後類似的考驗。當然,這位老師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英雄。但在美國人看來,那個偷錢的母親應該為整個悲劇負責。然而,我的日本朋友卻強烈反對我這種美國式的觀點。他說,孝道常常會與其他道德觀發生衝突。如果片中的主人公足夠聰明,他能找到一條無損面子的折中辦法。但是,如果為此而譴責母親,哪怕只是在心裡譴責,這對那位教師的自尊心來講也是不可能的。12【12薩評:沒有找到這個電影的出處。應該說這種兒子為母親擔負責任的情況在中國古代更常見。在日本,這種事倒也是有的,不過,其間有著微妙的差別。中國的兒子這樣做,是因為道德的要求,因為中國的道德中,即便父母錯了,子女也當勇於替父母承擔責任,比如在父母要被殺頭的時候申請以自己代替。而日本的道德並不要求兒子對母親有這樣的義務。那麼,在日本為何還會存在這種現象呢?這個電影所說的教師在日本堪稱“聖人”,而下面那個例子顯示了一種更加世俗的理由,不過美國人沒有理解,而把它簡單地歸之於“孝”。這不怪她,東方的東西對一個美國人來說,能分析到這種地步,已經很了不起了。假如她還能分清中國和日本哲學的微妙區別,那她就是神仙了。】
不論是小說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很多故事講述青年人在完婚後都必須履行沉重的孝道義務。除了少數特別現代的家庭之外,人們對於父母透過媒人來為兒子選擇妻子這種現象,仍然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對於這件事情,家裡而不是兒子對於這件事情的關心程度最高。這不僅涉及到金錢交易,更是因為那媳婦也將被記入家譜,生育男孩,為這個家族傳遞香火。通常情況下,媒人安排一次看似偶然的見面,雙方的家長也都參加,但男女雙方並不交談。有時父母會為兒子安排一樁有利益關係的婚姻,女方的家庭可以獲得經濟收益,或者男方可以與富貴人家結親。有時父母給自己的兒子挑一個人品好的姑娘。孝順的兒子出於感激父母的恩情,是不會對父母的決定提出疑問的。即使是結婚之後,也要繼續報答父母恩情的。特別是長子,他以後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因而對家長們來說挑選兒媳婦非常重要。眾所周知,婆婆通常都不喜歡兒媳婦,總要挑媳婦的毛病。縱然是兒子和媳婦非常恩愛,非常願意共同生活,婆婆也可以把媳婦趕出家們,解除他們的婚姻關係。日本的小說和個人自傳都傾向於描寫丈夫和妻子的苦難。當然,丈夫是為了“盡孝”而被迫結束婚姻的。
一位比較“現代”的日本婦女現住在美國,她在東京時曾收留過一個被婆婆趕出來的年輕孕婦,她被迫離開了傷心的丈夫。當時,她疾病纏身,悲痛異常,卻從未責怪自己的丈夫,她逐漸把希望都傾注到了自己即將出生的嬰兒身上。可誰知孩子剛一出生,婆婆就帶著自己順從的兒子來要小孩。當然,這小孩是屬於男方家庭的,可婆婆把小孩帶走後,隨後就送進了孤兒院。13【13薩評:這裡,標示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