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3/4頁)
溫暖寒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實,張朝陽的理論就是中國企業最適用的“人本管理(忠信調和)”。
3.荀子忠信調和 管理上下同欲(2)
那麼,在現實的企業管理中,什麼才是“忠信調和”管理呢?就是管理者要按事物內部發展規律行使自己的管理,按照事物情況的變化靈活處理企業的事物與問題。企業生產經營,要因時、因地、因市場形勢的變化而做出靈活且適宜的判斷,然後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簡而言之,就是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力爭達到:上講信、下講忠;上下同想、上下同行,而且這種行為都是出自彼此自願的。這其中就包括張朝陽所講的“感恩心理”。
據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越國政治家、軍事家范蠡棄政從商,從事生產經營,他就很注意“道”。他“居貨”,他“耕畜”,他搞農牧商結合等等,持“執著(儲)之理”,使“十九年之三致千金”,成為鉅富。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的另一位大商賈是戰國初期的白圭,他所持的經營之“道”,也很值得注意。白圭之道就是“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這“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很有點像當代人所說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意思)。如何才能把古代商人的商道引用到當今的企業管理中呢?搞企業管理,需要強調“管理之道”:要堅持產品質量第一的觀點;堅持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觀點;堅持提高資源利用率的觀點;堅持搞好銷售服務的觀點;堅持努力提高經濟效益的觀點,等等。惟有此,企業才能辦好。
日本淺野水泥公司的建立者淺野總一郎,也同世界上其他富翁與成功者一樣,他開始時也是個十分平凡且生活貧苦的人。他從鄉村來東京創業時,那時因身無分文,又找不到工作,所以他很長一段時間都處在朝不飽夕中。為了擺脫生存的危機,淺野總一郎靈機一動,乾脆在街頭擺起了賣水的攤子,而這些生財的工具都是他自己從街上撿來的(當然,那是他那個時代的成功,或許在現在就未必允許從街上撿來的東西,當賣水的工具了。)。經過淺野的努力,果然在水裡放點糖就為他贏得能夠維持正常生活的錢。
淺野的初露鋒芒,歸根到底就說明一個道理,或許這也是所有企業成功的關鍵:企業管理者要想使自己所經營的產品贏得市場,就必須給消費者帶來利益。凡是能給消費者帶來利益或服務的生意就應該說是有市場的(時代或法律不允許的除外)。
當然日後淺野能夠成為大企業家,也是由於他懂得“忠信調和”的重要性。他知道如何讓更多人從自己的經營中受益,讓自己的企業或商品更加廣泛地服務於顧客。也就是說,淺野懂得力爭在掙錢與服務之間,建起一道“忠信調和”之橋。
因此說,荀子主張統治者要有“以民為本,忠信調和”的治國思想,借用到企業管理中,就是要求企業家或管理者,必須要使企業的商品或服務讓更多的人受益;讓自己的管理思想,使員工感到公平、公正,而這種和諧的企業環境,正是讓員工更加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鍵。
而淺野總一郎的做法(包括他初到東京時,純粹是為了解決生活而產生的那個靈感創意的成功。),其實就是他:在讓更多人得到生活和諧與幸福的同時,又能為他贏得可觀的利潤回報。淺野總一郎,正是憑藉這種“顧客至上,服務大眾(忠信調和)的商道,才為他日後成為著名的企業家夯實了基礎。
4.賈宜吳起論政 管理文德武欲(1)
賈宜指出國家及君主的生命根本就是人民。如果君主輕視人民,與人民為敵,那麼人民就會起來把他推翻。因此,賈宜講“國家存亡在於人民,君主的昏昧與英明在於人民。”賈宜的觀點說明:管理者要想成功,必須要做到以團隊為本,以員工為本,不可盲目尊大,不可以“個人英雄主義”來管理團隊。也就是說,管理者的成功不是個人的成功,而是團隊(集體)的成功。要想使團隊具有戰鬥力與競爭力,管理者就要想辦法使員工達到“上下同欲”。因為管理中的“上下同欲”,也就是說在管理中要達到“啟用管理”,使員工發揮團隊的力量。這也是賈宜所說“上下同欲”的觀點,對於當今管理者的意義。而賈宜在提出“上下同欲”的觀點時,也指出了達到其境界的方法,那就是管理者要力行“上下同欲”之道。賈宜說:“人民無善行,這不是人民的過錯,而是君主與官吏的錯。”因此說,君主與官吏要善於用“上下同欲”之道,來引導自己的臣子與人民。君主在上向善,那麼人民就會順從;相反,君主在上作惡,那麼人民就會被動地順從,在下面共同作惡來抵抗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