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3/4頁)
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政策獨立性的一個重要途徑。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網站釋出了《關於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的新聞稿,表示人民幣將回到2008年8月之前的更有彈性的軌道上。這意味著危機中的人民幣盯住美元政策面臨退出。長期以來,人民幣匯率問題爭議一直很大。國際金融專家羅納德·麥金農和羅伯特·蒙代爾均是固定匯率制度的提倡者,在人民幣問題上也一直建議並保持幣值穩定。更多學者則傾向於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人民幣應該升值。在支援人民幣升值的陣營中,對升值時機和升值方式也存在諸多不同意見。
在“貨幣政策之思”這部分中,有五篇文章討論了匯率問題。綜合起來,主要闡述了以下觀點: 一是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時期,人民幣應該進行必要的重估。更靈活的人民幣匯率政策能夠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獨立性,能夠更好地管理通脹預期,並抑制資產價格泡沫,有助於經濟結構調整,更多地轉向內需。二是人民幣匯率問題重在匯率形成機制,升值應該漸進完成。人民幣的實際均衡匯率到底是多少,根據不同的模型,會得出差別很大的結論。並且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均衡匯率也會發生變化。只有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才可能對合理的匯率水平有一個動態判斷。三是應借鑑其他貨幣升值經驗,合理的匯率重估不會重蹈日本覆轍。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日本經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低迷歸咎於“廣場協議”後日元的大幅升值。日元在應該升值的時候沒有及時升值,而在升值後,國內又執行了低利率等寬鬆政策以期對沖升值影響。應注意到的是,同期德國、加拿大等國本幣升值並沒有導致類似泡沫化和經濟停滯等問題。四是在人民幣升值的同時,應謹慎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從長期來看,匯率重估和資本賬戶開放最終都會得以實現。然而,匯率制度尚未完善之前,資本賬戶還是一道有效的屏障。五是除了貨幣升值外,還有很多可以平衡國民經濟的手段,這些手段能夠起到與升值類似的效果,包括鼓勵進口以便縮減經常賬戶順差,加強產權保護、環境治理,提高普通工人工資,完善社會保障等。藉此中國商品的成本將會增加,這中間的很多成本是一直被忽視的,現在是逐步把這些成本顯性化的時候了。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失衡的巨龍: 寓言還是預言? 導言
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之下,人們對中國經濟模式的前景普遍抱有擔憂。大家不解的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凸顯出來的這種增長模式到底有多獨特?其合理性如何?顯然,如果它是符合經濟發展尤其是東亞經驗的話,中國經濟即便受到危機衝擊,那也是可以承受的,不會動搖經濟增長的根基,一旦外部環境轉好,便有望率先走出困境。
能否從中國的發展經驗中歸納出一箇中國模式,爭議一直很大。如果我們做最高層次的抽象,那幾乎沒有模式可言;但如果我們承認存在英美模式、瑞典模式、萊茵模式、東亞模式等,那麼中國發展道路顯然具有自己的獨特性。認為存在中國模式的學者,對中國模式給出了兩個層面的概括,一種是政治層面上的中國模式,另一種則是經濟增長結構上的中國模式。
《人民論壇》雜誌等單位曾對中國模式的主要特點做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排在前三位的特點是:“強有力的政府主導”、“以漸進式改革為主的發展戰略”、“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同時進行”。這可以看做是對第一種概括的初步解答。就像其他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樣,由上述特徵構成的中國模式顯然已經證明了其自身的價值。英國《金融時報》評論員盧斯在《不顧諸神: 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一書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具有濃厚傳統甚至矇昧色彩,卻包容了現代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機制的印度。同樣,我們不能說中國模式因為不符合標準的西方模式,就否認其合理性。
更多的批評集中於中國的經濟模式上,即第二種概括,包括高增長、高儲蓄、高投資、高出口、低消費等特徵,還包括黃亞生教授提到的城市化導向的發展模式、二元經濟結構、居民收入增長低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收入差距過大、金融壓抑等一系列問題。與第一種概括不同,經濟發展模式意義上的這些特徵,並不是中國所獨有的。事實上,發展經濟學長期把這些特徵作為一般性問題來討論,這些特徵也大多是經濟在起飛階段的共同點,在東亞經濟體中尤為明顯。總體而言,如果以這些結構性問題來質疑中國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同樣缺乏說服力。
第一部分經濟模式之辯失衡的巨龍讓我們回顧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