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無上正等正覺為終點(沒有終點)。很顯然; 佛的境界比世俗的要高的多。
而西遊記只講了從立志到成功這一段; 就結束了; 並沒有講更高層次的修行; 因此; 西遊記的主旨就是談如何成功; 如果你硬要說是佛家的修行; 那麼也可以看做是修佛的初級階段吧。這是不矛盾的。
(82) 《西遊記》之成功法則
西遊記的起因、經過、結果; 一直都是緊緊地圍繞著“如何成功”這條主線來寫的; 非常清晰明瞭; 為什麼就很少有人這樣理解呢? 是作者隱藏的很深嗎?
不是的; 是中國人的性格使然; 因為大家都不以談功利為美德; 當然就不願意把西遊記與功利掛鉤。
然而; 西遊記是一本赤裸裸的描寫功利的書; 反覆的提到功果、功勞、功績。
故事的開始; 觀音菩薩就明確的告訴了唐僧:“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不是白乾; 是有賺頭的; 用“去”換取“正果”。
就是與取經無關的人; 也都是以“功”來衡量的。黃風怪一回; 靈吉菩薩說: 我拿他去見如來,才算這場功績哩; 這個功勞是我的。
金角銀角一回; 老君說: 卻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績。
烏雞國一回; 文殊菩薩說: 今得汝等來此,成了功績。
故事的結尾; 都成了正果; 怎樣成的正果? 如來說得只有那麼清楚了: 都是因“功”成的正果; 唐僧取經甚有功果,孫悟空煉魔降怪有功,豬八戒挑擔有功,沙和尚登山牽馬有功; 白龍馬馱唐僧有功。
結論: 是因“功”成的正果; 不是因“善”成的正果。
西遊記的作者是沒有善惡觀念的; 他給小說中的人物都有發善心的一面; 也有做惡事的一面; 所以給人的感覺很矛盾; 你不知道他究竟是何立場。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 問題不是出在作者身上; 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在作怪。
我們從小看電視; 就學會了: 人物一出場; 還沒開始表演; 我們就已經認定了他是好人; 他是壞人; 否則我們無法看下去。
帶著這種思維枷鎖; 當然就看不清本來的面目。傳統的行為準則一直停留在道德層面; 總是以善惡來衡量評判; 可善惡究竟是什麼? 以何種標準來界定? 你說的清嗎? 西遊記中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作者沒有這麼狹隘; 都是一樣的。
拿現代社會來說; 誰一生下來就是好人或是壞人? 不存在的事; 再如當今的商場、股場; 大家都在裡面各施手段; 博取利潤; 誰是好人誰又是壞人? 大家都是一樣的。
西遊記是一本描寫如何成功的書; 探求的是成功的法則; 沒有好人壞人; 只有勝利者與失敗者; 把個說教式、灌輸式的“勸善”打的粉碎!
所以; 你讀西遊記; 不要管他諷刺什麼; 揭露什麼; 這些對我們都毫無意義; 只有成功的經驗才具有借鑑價值。
成功是什麼? 用最簡單最直白的話說; 就是達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可現在偏偏要用上: 成功是一種信念; 成功是一種境界; 成功是一種超越; 這類高尚的語言; 這隻會造成理解上的障礙。
沒那麼多廢話; 成功的準確定義: 達到目的。
西遊記告訴我們; 成功的法則主要有三:
1。 能力
西遊記展示給我們的是: 成功; 不僅需要手段; 而且還要不擇手段。當然; 老君、如來、觀音的手段太高; 不是我們一般人模仿得了的。不過; 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我們還是可以學的。
你是精英; 就學孫悟空; 你是賣苦力的就學豬八戒; 既不是精英; 又不肯賣苦力; 你可以學沙和尚緊跟著有望成功的團隊。
總之; 有什麼長處; 使什麼長處。
2。 合作
成功需要合作。合作; 還有兩個意思相近的詞: 一個叫互助; 一個叫勾結。其實是一樣的; 請大家注意; 這些感性認識的詞彙僅僅只是生動形象而已; 沒什麼實際意義的。
唐僧靠徒弟保護,徒弟靠唐僧解脫,彼此扶持; 兩不相謝。合作得以成功。
如來靠取經團隊; 傳經得以成功; 取經團隊得如來封授得以成功。
成功是互利的; 現在的說法叫:雙贏。
3。 堅持
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