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惜違反法律以暴制暴的英雄,在好萊塢極盡包裝之能事的特技效果
裡,以每走一步就殺一個人的方式取悅著觀眾,除了給人的感官帶來衝擊外,唯一說明美國
社會的,就是這個強調個人的國家,現實中極其缺少挺身而出的英雄。
其實美國就是這樣一個社會:一個警察一年內不見得能向罪犯開幾槍,弄不好哪顆子彈
打錯了,就一輩子脫不了干係。
個人英雄主義的出現固然與好萊塢追求商業利益有關,但實質上與美國文化追求個性解
放、自我崇拜有著根深蒂固的聯絡,由於自我的過分釋放,人與人之間極度冷漠、相互間不
負責任、缺少安慰與照顧,對公眾事務、社會生活麻木不仁。人們對“英雄”的渴望只是等
待“英雄”來拯救社會,而不是自己去做英雄。
有一個事例可以窺見美國人對“錐幕英雄”崇拜的實質:
《環球文萃》前不久登載的有關訊息說,美國動作巨星、銀幕英雄施瓦辛格的傳記出版
時,一個美國女孩極其興奮地對記者說:“我就是喜歡看他殺人。”
是的,我就是喜愛看他殺人!
是的,喜歡看殺人!
是的,喜歡殺人!
是的殺人
我料想這個女孩如果真有機會目睹一場真的兇殺場景時,會很冷靜且極有興趣地旁觀
的。
我有些害怕美國人了。
伴隨著個人英雄主義出現的。就是美國文化裡腐朽的享樂原則。由於嚴重的債務危機、
家庭破裂、種族歧視、暴力犯罪、性解放、吸毒等社會問題對美國大陸的浸透,美國人充滿
了極度的悲觀、迷惘和自甘墮落的情緒。而這些又被好萊塢作為取得利益的手段大肆地渲染
到銀幕上。這些所謂的藝術化的社會問題影片或許是好萊塢的編導們啟示社會的手段,但高
片酬、大投入很難具有這樣的說服力,追逐票房的影片公司所關注的也最終不是影片的社會
效果。在金錢至上的美國社會里,錢,開始是,而且最終也是人們追逐的目標。金錢至上、
享樂主義在這個社會及他們的電影裡肆意橫行。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的美國影片總是交待給我們這樣一個假象:美國是一個充滿了各種機
會的社會。在這裡你不需要太勤奮的工作,也不需要刻意的選擇和奮鬥。說不定哪一天,幸
運之神光臨你的頭頂,你就實現了你想要的一切。雖然以前你不知道你想要什麼。
實際上美國人也差不多就是這樣做的,追求自我的結果使他們不停地變換工作,而不是
努力地在某個行業、某項領域內刻苦敬業的拼搏下去。
好逸惡勞是這個國度裡最彌滿的氣息。而對於經濟剛剛起步的中國而言,尤其需要每個
人特別是年輕人團結、刻苦、敬業、艱苦、努力地奮鬥下去,而這些其實是我們的文化所固
有的、最優秀的部分。我們不想也不應該使它在以好萊塢為代表的“文化侵略”中消逝殆
盡。
4.對於好萊塢我還是要做一個“偽道者”
也許有人說我過於認真了。有點剛剛改革開放時“談性色變”的味道。
是的,我是認真的。因為我不認真的話我就承受不了我自己。
因為有一年多的時間我幾乎是整日地沉迷於好萊塢營造出的世界裡。我大約看過了二百
餘部好萊塢電影。因為對電影的無知我翻閱了大量評介電影的文章和雜誌,每天在書籍和電
影裡來回地求證,求證的結果使我確認,所看的影片幾乎均為所謂的經典名片(還有一個意
外的發現就是:經由臺灣和香港到達中國大陸的盜版渠道十分暢通。對此香港人的解釋是:
不是美國人自己盜出來的我們哪有飯吃。我們最頭痛不是如何盜出來而是如何運進大
陸。)。
看著看著,我發現了一個現象:影上片越靠近現在,裡面的暴力鏡頭越多。這些經典影
片中少有暴力和色情的只佔10%左右。
我倒是可以有理性地在看電影的時候命定它是“藝術”的。可是並不是每一箇中國人都
會這樣來命定。實際上很多的影片讓人實在無法把它與藝術二字聯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