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3/4頁)
你妹找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文明似乎心理準備不足,她寧可去感覺保羅這個45歲的鰥夫身上那種她從未體驗過的原始情慾力量,那是一個年輕男人身上永遠也不會有的,這種原始的情慾力量就像一列噴著熱氣的火車碾過她的身體,但是她最終還是要面對出嫁,她還是開槍打死了保羅。她告訴他:“一切都結束了。我們以後永遠不會再見了,因為我要出嫁了。”然後她開槍。保羅在妻子自殺後與珍妮邂逅,他知道,如果沒有遇見她,他的生活將會很艱難。兩人以為透過歇斯底里的性行為就可以消弭孤獨與寂寞,得到一絲人生的希望,結果他們仍然要面對死亡。
影片抒發了貝爾託魯奇在20世紀60到70年代歐洲左翼文化運動中產生的迷惘。那是一代人的迷惘和困惑。拍《巴黎的最後探戈》之前,貝爾託魯奇曾經說,他已經頹廢,幾乎處於一種絕望的狀態。他用這部影片反映自己對現代人追求的“自由”、“逃避”和“自我探求”的冷峻剖析和反思。這也奠定了他的導演風格和主題,他一直在探討亂倫、背叛、弒父、孤獨、幻滅和負疚的心理。在這部電影中,導演著力剖析了兩個方面,一個是保羅的“自我”,他力圖擺脫世俗的一切,包括道德、宗教、思想規範和其他社會束縛,而去尋找一個完全屬於“自我”的境界;另一個就是導演的“自我”,也就是說導演對保羅這種“自我”的評價,他認為這種“自我探求”到頭來只是一種虛幻。
《巴黎的最後探戈》雖然是義大利電影,但最開始卻是在美國轟動起來的。1973年,它在美國公映,之後參加了第10屆紐約電影節,主演馬龍·白蘭度憑本片獲得美國紐約影評協會最佳男主角獎。導演貝爾託魯奇也受到觀眾的讚譽,一躍成為國際知名的大導演。
但是,《巴黎的最後探戈》在故鄉義大利卻遭到普遍抵制,輿論要求禁映這部“淫穢”影片,年底公映之後它依然遭到無窮無盡的訴訟,直到1987年,羅馬教廷才解除了對影片的指控。
當年的禁映是有社會背景的,與美國當時的“性解放”不同,義大利那時甚至還沒有離婚法,宗教傳統根深蒂固的義大利當然不能允許它的公映,因為從正統角度觀看這部電影,鏡頭用了自然主義的手法,將那些赤裸裸的性愛場面完全地展現在電影畫面上。最重要的是,一個老男人竟然可以和一個在年齡上能做他女兒的陌生女人做愛,而且還是萍水相逢就如此大膽,這在義大利當局和教會看來,無疑是教唆人們傷風敗俗。
《巴黎的最後探戈》的鏡語也十分現代,幾乎無特技,無剪輯。貝爾託魯奇依靠天衣無縫的從容鏡頭,乾淨有效的段落以及令人信服、毫不花哨的剪輯,展現出一種直截了當的風格。影片的光效和構圖也精煉、現代,攝影機的運動與人物的潛意識十分吻合,“就如影片的一個看不見的真實人物……這源自一種與人物有著親暱關係的願望,希望此後這會變成人物之間的親暱關係。”
無論技術、藝術,《巴黎的最後探戈》都是20世紀電影的經典。
男主角馬龍·白蘭度是美國著名的“方法派”演員,這類演員包括保羅·紐曼、達斯廷·霍夫曼等等,他們的表演風格就是高度紀實和即興的發揮。馬龍·白蘭度演過不少經典電影,《慾望號街車》和《碼頭風雲》讓他享譽影壇。1971年,他主演的《教父》更是讓他成為世界級的實力派影帝。
貝爾託魯奇在本片體現出的主要風格元素:
1。現代人的重新尋找與重新定位。涉及現代人類社會普遍意義的生死、孤獨寂寞等等。
2。探索某種更為個人化、更抽象東西的一種方式。側重心理分析。
3。無特技,無剪輯。乾淨有效的段落以及令人信服、毫不花哨的剪輯,展現直截了當的風格。
4。光效和構圖精煉、現代,攝影機的運動與人物的潛意識活動配合得天衣無縫。 。 想看書來
'小說'卡里古拉(上)
清晨。
薄霧瀰漫,朝陽透過森林映照著白色羊群。一對青年男女迎著羊群追逐著,歡笑著,在森林中穿行,在薄霧中穿行,潔白的輕紗薄如蟬翼隨風飄舞,露出美麗的軀體,猶如伊甸園中的亞當和夏娃,又如飛臨人間的天使,歡笑聲在天外飛翔。
跑在前面的女孩累了,靠在一棵大樹上期待著隨後追來的青年男子,青年男子把她擁在懷裡,親吻她的臉蛋兒,親吻她那嬌小柔美的乳房……
他們不是天使,也不是亞當和夏娃,他們是古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第一任統治者提比略的養孫卡里古拉王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