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3/4頁)
你妹找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現裸體和色情,結果那時以及其後數十年間的許多歌舞片、喜劇片反而充滿色情幻想和性的象徵,充滿性的“八股”:用燈泡、沸水和波濤表現性愛——人類有時喜歡和自己開一些莫名其妙的玩笑。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禁令在60年代被取消。70年代歐美電影經常出現男女性愛的實際場面。一般認為伯格曼攝製於1964年的《沉默》是第一部“電影觀念本身就包含露骨的色情場面的極為複雜和十分嚴肅的影片”,這是一個里程碑。當然由於主題晦澀,節奏緩慢,影片的色情場面並沒有產生積極的票房效應,因此,它也應該是色情和商業未必成正比的範本。
面對百年“世界情色電影精品”,我們和讀者同樣面對著無法迴避的問題——該怎樣區分浪漫與淫蕩?該怎樣區分美麗與醜惡?該怎樣區分優劣與高下?該怎樣區分情與色?當然,這也是電影家在不斷思索和實踐著的問題。本書試圖採取一個相對簡明的取捨標準,即主要看電影家對“情色”的思索是形而上的還是形而下的?也就是說,是以“情色”說人生、人性,還是沉溺於其中,繪聲繪色?有了這種審美的眼光,有了這種健康的心態,驀然回首,我們發現中外電影家竟然創作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情色”佳作,噴珠濺玉,歎為觀止;我們發現原來電影可以把世界各民族的情感表現得那樣美好,纏綿悱惻,蕩氣迴腸;我們還發現人類情感竟然具有如此超凡入聖的魅力,攝魂奪魄,感天動地。
英國導演邁克爾·溫特伯特姆根據託瑪斯·哈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裘德》是我們所見過的最美也是最地道的英國電影之一。除了原作濃厚的悲觀主義色彩和深刻的宿命論以及人道主義精神之外,人物的構圖、光線有如聖像,令人立即就可以感覺出那是歐洲經典藝術數百年積澱的結果;影片的外景芳草如茵,那一片鮮綠使人的心靈頓時鮮亮起來,一看就知道英倫三島那片土地上的人與自然、與生命十分親近,那是以詩的鏡語訴說的美的極致;他們的表演總是那樣深沉、那樣幽默、那樣經典,充滿貴族氣,即使兒童、乞丐亦如是。英國人的電影表演和戲劇表演自成流派,無論怎樣變幻總有一種精氣神一以貫之,那是一種美學傳統,更是一種文化傳統,是民族性格的鮮活呈現。看這樣的電影有如望彌撒,會使我們和人性的彼岸更加接近,和藝術的本源更加接近,會使我們感受到靈魂的震顫,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近年,在電影鑑賞中有一種泛商品論,有的人甚至忘卻了怎樣確定和品味真正的藝術,擺脫這種困惑的最佳捷徑就是看英國電影,尤其是他們根據經典文學名著改編的經典電影,那是真正的電影,真正的藝術。
安東尼·明赫拉的《英國病人》揭示了戰爭是人類集體自毀行為這一主題,戰爭就是使一個熱愛生命的人失去民族的歸屬,戰爭就是眼看著一生的摯愛死在懷裡,你連悲哀的機會都沒有。戰爭就是不會隨著停戰令的釋出自然結束而將陪伴你一生的噩夢。汀託·貝拉斯的大型歷史劇《卡里古拉》貫穿始終的基本衝突是人和神、權欲和本能欲求的衝突。一切欲求都受制於權欲,一切欲求都打上了政治的烙印。電影家以一段古史演繹著現代人對人類古老欲求的現代理解。法國人讓…雅克·阿諾的《情人》以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悲劇表現了殖民者和土著民族的文化衝突、殖民者和東方人的種族衝突、富有的中國人和貧窮的法國人的經濟衝突、婚姻交易和真摯情感的衝突;表現了一段註定不會有理想結局的相愛,和一種註定會留下永恆創傷的戀情。他以個人的哀傷對應人生的哀傷,使個人的戀情有了更宏大、更深廣的人類命運感,有了超越故事的無法忘懷的審美魔力。
法國女導演凱瑟琳·布蕾拉特的《羅曼史》應該是20世紀最坦率、最純粹,因而也最令人震撼的“女性電影”,是對現代人心理和感官的雙重挑戰。凱瑟琳·布蕾拉特在《羅曼史》中展示了女主人公由妻子、情人、貞女、蕩婦,直到母親,也就是作為一個女性由生物學到美學的整個過程,展示了當代女性由生理到心理,由感官到精神的一種迴圈。這種對人類自身的讀解既是置身於新的世紀之交的現代人對人類古老課題的自然傳承,又是20世紀人本主義思潮發展的必然結果。
加拿大導演大衛·克羅南伯格透過他的《衝撞》告訴我們:只要你是一個現代人就會和影片主人公一樣無法迴避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異化問題;無法迴避機器作為人類生物功能的延續對人的生理、心理、情感的所有影響——正面的,負面的;也無法迴避發展所帶來的價值失範。就像電腦的應用無疑空前拓展了人類的心理空間、思維空間、生存空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