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劍遠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意隨從們退下。
“阿段,你跟來鵲,帶著大黑小黑回去。”
方重勇對身邊的阿段交代了一聲。
阿段點點頭,對著江邊叫喊了一聲,兩隻鸕鷀飛快衝了過來,阿段便帶著他們,揹著魚簍跟方來鵲朝府城方向去了。
等閒雜人等都離開後,鄭叔清這才湊過來壓低聲音問道:“朝廷度支郎的活很不好辦,但若是辦好了,向前走幾步便是宰相。若是本官為度支郎,要如何理財才好?”
鄭叔清虛心求教問道。
方重勇哼哼兩聲,百無聊賴答道:“使君啊,某還是個孩子,這種國家大事還是算了吧。”
還理財呢!踏馬勞資又不是賣基金的!
方重勇在心中深深鄙夷鄭叔清的虛偽。
“不瞞你說,現在朝廷的財政,已經很是不妙了。若是我為度支郎,沒有作出成績來,將來出了事,必定會被當做替罪羊丟出來。只怕再無起復之日了。”
鄭叔清忽然壓低聲音鄭重說道。
方重勇疑惑的看著鄭叔清,詢問道:“怎麼個理財法?”
鄭叔清開始跟方重勇講述唐朝中樞的理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理財這個概念,其實自西漢桑弘羊時期就有。但是,桑弘羊的辦法有點簡單粗暴,史書上留下的名聲很差,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朝廷理財的概念變得寬泛與深入,早就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明白的。
朝廷每年的稅收是一個定額,或多或少,不可能無限膨脹。這些錢怎麼使用,怎麼用好,其實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並不能單純用“剝削壓迫”四個字概括過去,就不去追究其中的內涵與細節。
朝廷的稅收,其實主要包括:糧食、布匹(包括絹帛)、土特產、銅錢等。它們如何來,構成如何,以及它們如何使用,怎麼分配,怎麼運輸,都是大學問,需要朝廷中樞的理財官員統籌管理。
打個比方,嶺南的稅收,布匹糧食與銅錢,如果轉運到長安,那麼其中的運費,或許遠遠超過稅收本身,那這一部分應該如何收,又要如何用呢?
所以唐庭收稅,遠不是簡單的將全國的稅收都運送到長安,然後再根據需要分配這麼簡單。
解釋了這個概念後,方重勇也不敢再敷衍應付,於是正色問道:“問題在哪呢?”
“其實大唐的錢,已經是不夠用了。缺很多,多到你不敢想,我不敢說。”
鄭叔清面色肅然,沒有一絲開玩笑的成分。
開元年間財政收入就崩了?
方重勇一愣,沒明白鄭叔清到底想說什麼,按說現在還不至於吧?
“漕運所耗資費,不少是靠地方府衙放高利貸,用利錢運營得來的。其本錢來源,乃是官府所屬田地,也就是所謂公廨田,與積攢多年的公廨錢放貸得利而來,地方上早已不堪重負了。”
鄭叔清嘆息說道,他給方重勇解釋了一下公廨錢與公廨田的來龍去脈。
隋文帝楊堅為節約政府費用,想出了一個“京官及諸州並給公廨錢,迴易生利,以給公用”的辦法。規定發給各級官府一定數額的辦公經費作本錢,即所謂公廨錢,用以週轉取息,所得息錢作為辦公費。
可以理解為官府有存款,交給商人們運作,賺來的利息給官員發工資。雖然隋朝沒有存在多少年,但這個制度還是被唐朝的第一個皇帝李淵完完整整的拿來用了。
自武德年間就開始實施,最開始只在長安等大城,後面規模越來越大,作用也越來越大。
曾經,也為貞觀之治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到開元年間,公廨錢的利息之用,已經成為補貼財政支出不可或缺的最大助力。
“公廨錢”制度本意在節省政府開支,減輕百姓負擔,何以竟會事與感違地困擾百姓呢?
這是因為公廨錢制實行後,官府缺公款無以治事,薄俸祿不能養廉。而一些貪鄙官吏乘機以權謀私,盤剝百姓,用強迫攤派的“抑配”方式舉錢生息,年利息率加上勞費、有高達百分之百者。
甚至有“虛立保契,子孫相承為債戶”的事情發生。背後官商勾結,使得放貸的公平原則喪失殆盡,老百姓被迫接受超常的剝削。
這並不是簡單的地方官府人員貪腐的問題,而是地方財政支出不堪使用,而不得不採取的“另類辦法”。
舉個例子說,大唐運河沿途州府,都要長時間負責漕運的維持。其間花費的人力物力,並不全是由朝廷中樞負擔,甚至大部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