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代的《五個光頭的少年》(1989)開始,歷經《五個相撲的少年》(1992)的成功爆破勇創票房高峰,把一夥不成器的人生落水狗組成神話的建構程式,已幾遭不同形式的變形衍化,由《擊浪青春》(1998)及《五個撲水的少年》(2001)中正視失敗的“神話”價值(付出努力不一定得到回報),乃至在集體鋪排基礎上再如《烏冬廚神》(2006)般予以分體解拆(集中主角在外闖蕩失敗後,回到家鄉利用烏冬熱潮以圖東山再起的投機心理,從而最後帶出必須苦幹的反省)等——簡言之,在日本的電影族譜,就相關的範疇已經作出了多重的變奏演繹探索。
回到《海角七號》,大家都很容易看到,它與世界電影文化發展的同步性極低,直接而言就是遠遠落後於相關議題的電影處理水平。當然,我認為方程式創作本身並不是壞事,尤其是注入在地化的影像元素後,必定可以產生同感共鳴,這也是電影前半段的誘人之處——恆春小鎮的風情,加上清新的大自然景觀氣息,一定可以予人好感。電影的崩潰點在友子與阿嘉的感情線上,那一場酒後上床的安排,基本上決定往後的發展,肯定會牽強得潰不成軍。作為同樣成為兩地本地電影票房的強心針及爆破點,我得坦言《海角七號》遠遠較日本當年的《五個相撲的少年》遜色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