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位北大高材生。他把由他複寫的我們的工作總結,既不給我,也不給“老拐”,卻特別要我轉交您一份,自然是把自己的書法作為藝術品送給您收藏了。當時我以男子漢的敏感,從他的一言一行中察覺到,他已經被您那種特有的魅力迷住了。可惜一回學校,此事就被丟在了腦後,沒有跟蹤觀察您是怎麼應對他的。您現在的家庭合作者大概不會是我們這位同事,如果是,務必求他原諒我的失敬。
祝
全家愉快
魏朽
1988年10月5日
1949年的故事(老同學通訊)之四
Y…Q同學:
據記憶,老同學中,只在一九五三年,我由北京調去廣州時,和W…B同學透過一、兩封信。一九五四年秋調到天津,一九五五年出差北京,探望過十幾位老同學,有W…B、G…H、D…H、I…H、Y…L、J…R和M…Z夫婦,在看望G…H時,好像還遇到了Q…J、M…R和P…L,再就是您了。一九五六年,因為一件工作,找過W…B一次,其後和所有的老同學都斷絕了音問。一九八六年三月,在北京開會,住在一個招待所,離W…B的辦公室很近,會議間隙去看了看他。如果不是這次和他見面,沒有人知道我的下落,今年這次聚會恐也無緣參加了。
我們這批老同學同窗三年,十六歲到十九歲,真是寶貴年華。這種年齡,在人生旅程中本來是初涉世事,既懂事又不甚懂事的一段,可是回憶當時生活的任何一個側面,都感覺不到自己有什麼幼稚、不成熟的地方。只是在面對處在這個年齡段的自己子女的時候,才偶而聯想到,自己在這種年齡的時候,也應該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有時候也想,這種推斷是不是顛倒了呢?是不是應該以自己當年的人生體驗來推斷孩子的現在,以自己對孩子的看法來推斷當年父母對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確的呢?談到一九四九年的同臺演戲,乍一回憶,好像您和W…I是不折不扣的成年人,P…L倒像是個孩子,至於我,似乎既是此又是彼。這種印象的產生,應該和每個人扮演的角色有關係。第一印象很重要,同臺演戲,可能是我們幾個人之間的首次相識。可是細一回味當時的表演,特別是您的某些模仿中老年人的舉止,又不禁令人發笑。一幕小歌劇,不過是過往生活中一閃即逝的幻影,可對真實生活卻產生了意料不到的影響,比如在我的印象中,您總是和“大”字分不開,當年的來往也沒有擺脫掉這一點,尊敬吞噬了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