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1/4頁)
老山文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將別的地方的稅收引進到這個地方來,以違反法律的稅收優惠,讓別的地方企業在本地開稅票。二是招商引資,這也是最好的辦法,不但將稅收引進,連稅源也引進了。這樣一來,就出現了體現於稅收和稅收來源爭奪的地區政府間的不正當競爭。新辦企業可辦在全國的任何一個省、任何一個市、任何一個縣,一個地方要將新辦企業吸引過來,就必須要有點優惠政策。一開始,優惠政策的概念含義很是狹窄,如當初經濟特區給與外資的稅收優惠待遇。隨著招商引資不正當競爭手段的出現,隨著不擇手段的競爭形式越來越成為各地常態,隨著地區間惡性競爭的日益加劇,優惠政策的概念含義也日益寬泛起來。稅收優惠待遇固然是優惠政策,送大面積土地的土地使用權也是優惠政策,美酒、美味、美人等等,一切能夠吸引企業主討好企業主的物質意義上的東西或精神意義上的東西,都成為了“優惠政策”。
招商引資部門,工作內容就是搞公關,很多時候,也就是拉皮條,以取得投資方歡心與基於官商勾結的同一意向的信任。網路著名的官方被刺者鄧貴大,就是招商引資辦公室主任。該辦公室職能正在於引進外資。這個職能可分離為兩個方面的獨立職能,一方面是為吸引投資而做出承諾,一方面則是兌現與落實承諾。在很多地區,後一方面的職能逐漸顯現其獨立性和更大的重要性並最終使得這些地區在行政上劃分出一個叫做專案辦的部門。
為了爭取投資,地方上簡直是不擇手段無所不為無惡不作的。如果鄧玉嬌要非良家婦女,就要成為鄧貴大們所看中的貢獻於資本家的上貢品了。
二、第二大存在務虛現象的工作:控訪
在當今中國,想要所有事情都完全公平合理的得到解決,這完全沒有可能。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出現並被容忍存在的根源在於隨著貧富差距的擴大而帶來的強弱勢差。面對顯失公正的現實狀況,很多時候,以死相拼也不行,一個方面是不值得,太偏激。在表面上看來,法律是調劑公平的武器,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如何運用法律以外的途徑來解決在法律框架內不能解決的中國特色問題。在當今中國,有兩種途徑調劑公平,穩定民心。一為人民調解,一為信訪。在貧富分化、法律失效的同時,它們為國家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了兩種妥協性的令社會矛盾緩和的權宜之計。人民調解往往在法律途徑走不通的前提下,成為主要的解決矛盾的途徑。透過這樣一種途徑,大多數有理的人們不得不做出讓步,尊重現實,以願意接受的吃虧的代價來換取更為有利的結果。所謂尊重現實,不是不想不願意傷和氣,實在是因為司法途徑難以走通,即便贏了官司,也面臨執行難。信訪興盛於朱元璋時代,朱元璋時代的老百姓手捧一本欽定大誥即可訴至京城暢通無阻,甚至可將官員綁縛,一同赴京面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為什麼這麼多人上訪?本質原因在於分稅制後行政責任歸屬的地方化。雖然在這個國家,大體上有法可依,但執法難、亂執法、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狀況的普遍存在,令法律喪失了必要的嚴肅性和公正性。如此而造成的現實狀況是,中國不是一個法制社會,是一個人情社會。問題的癥結不在於司法途徑能不能解決問題,而在於司法途徑能不能公平的解決問題。司法途徑往往不能公平解決的問題,人民調解往往也不能。於是,找關係的找關係,沒有關係,只好忍氣吞聲,或者去上訪。從這個意義上看來,信訪方面的法律法規本身,與其他法律,及法律本身,非但不構成相輔相成的關係,反而構成為一種內在的矛盾。
信訪法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絕妙創造物。透過信訪,弱勢群體確實得到了解決問題的機會,很多人也利用這個機會解決了問題。而一部分刁民也因此應運而生,使之政府被迫給予他們法律外和政策外的好處。
上訪的多了,就設立了信訪部門。可是信訪部門,都做些什麼呢?在實踐中,對於信訪部門來說,職責是什麼?必須承認的是,遼中縣地信訪局局長潘作良那樣的人,樂於助人、與人為善,實實在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信訪部門,是很少的,要不也不會作為先進典型來讓信訪部門的同志們共同學習。地方信訪局真正幫助群眾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是有限的。很多問題,是超出地方信訪局與地方政府設定的相關責任人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外的。很多問題,要去解決,就要得罪不該被得罪的個人和利益群體。與其得罪不該被得罪的個人和利益群體,不如站在不該被得罪的個人和利益群體的一邊,將上訪者透過上訪途徑所產生的影響力,透過幫助人家解決實際問題以外的辦法,控制在最小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