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 (第3/4頁)
想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心是可以致遠的,包括生命。你的思考還很深刻的啊。呵呵
前言:哲學與科學的關係
從這一部開始,我就以我個人的看法來寫文章,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個人哲學。它是這麼定義的:每個人都有看問題的方法和方式,總是會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差別,作為個體,在螞蟻與蜜蜂高度統一化社群中也是有差異的,只是個量的問題,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思想,我稱之為個人哲學。你贊不贊同那是你的事情,不過如果你感興趣,我歡迎你來討論。
題目是哲學與科學的關係,儘管我撰寫了整部第一部哲學史與科學史,但我卻沒有做太多的評點,基本上引述的是史實。在這一部裡,我將全面的闡述我的看法:從哲學的視點出發分析科學,告訴你世界為什麼是相對的以及如何使用數學的方法分析哲學問題。首先我要告訴你的是科學不是真理,科學只不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和手段。它具體體現在透過儘可能的精確觀察(或者叫測量)把觀測到的事實轉換成科學的語言,然後使用邏輯的方法進行推理,這個推理包括數學推理,得到一個結論,最後再透過儘可能精確的觀測來進行實證,以此來確定事物的一般規律。在得到一般規律的基礎之上,透過技術的手段來改造和認識世界,從而推動人類活動的擴張。那我們就應該注意到一些事實,首先是儘可能的精確觀測,我們認識世界的觀測手段不是絕對精確的,這個你必須承認。比如說你想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這是科學手段中最為常見的手段,你可以找一把尺來測量,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會有誤差,你如果想更為精確,可以找更精確的尺,比如精度更高的千分尺等,但可以肯定的是還是有誤差。就算你使用人類目前最為精確的鐳射測量,也同樣存在誤差。所以觀測是相對精確的。我們在描述一個事物的時候通常要使用語言,比如我們說:“一個蘋果。”這個語言描述在科學上看是不精確的,因為我們不知道蘋果的形狀、大小和質量。但一個有了大小、形狀和質量的蘋果的描述就能夠完全講清楚這個蘋果麼?顯然不是的,我們還不知道這個蘋果的構成,比如細胞的數量、好壞、變質的程度並且還缺少氣味的描述。如果我們繼續分下去,這些細胞是由什麼分子構成的?有多少個?它們的狀態如何?再下去是原子,基本粒子。基本粒子下面呢??所以語言的描述是相對的。推理呢?我們都知道,科學在這裡是最為嚴密的,人們都會說數學是絕對精確的,我要給你當頭一棒,你能夠告訴我一個無理數的精確描述麼?比如說圓周率等於多少?絕對精確的。所以邏輯推理也是相對的。再回到實證上來,同樣又是觀測,還是相對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講,科學不是真理。如果你給出一個可以接受的誤差範圍,比如一個蘋果,你只是想知道好吃不好吃,我們只要告訴你比較甜和脆就可以了,這個描述是絕對不精確的,但人們卻能接受。同樣的道理,我們知道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牛頓力學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但是在可以接受的誤差範圍內,牛頓力學依然被大量採用,而且比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更為廣泛。為什麼呢?因為它是相對正確的。反過來我們也會這樣思考,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就一定是正確的嗎?它為什麼不是相對正確的呢?我們把時間推向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沒有被發現之前,牛頓力學不是也被認為是絕對正確和唯一的真理麼?既然物理學是這樣,那麼建立在物理學基礎之上的化學、生物學等其他自然科學也一定是相對的。而社會科學。。。。有人在臺上聲稱我的政策是絕對正確的,是科學的,這些是什麼呢?不用我說,你自己比我更清楚。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都是建立在人性這一完全不牢靠的基礎之上的。連人性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談什麼絕對正確或者是真理的人都是胡說八道,沒有相對的前提,就沒有正確。
既然科學是相對的,那麼哲學呢?如果你看過前面的哲學史你就知道,哲學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誰有理?其實都沒有理。沒有相對性的解釋,你能說你有理?所以說哲學也是相對的。還是回到前言的那句話:我們是一個群體的社會,為了生存競爭的需要,要有合作,畢竟兩個人的力量是比一個人的力量要大一些的。兩個人合力是需要溝通的。就會有個思想統一的問題。於是產生社會哲學,可以這麼看,社會哲學是把人們結合起來的紐帶。但如何使人們接受別人提出的思想?這與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差不多,弱肉強食。細看時會發現,差異性很重要,比如有人掌握暴力,有人掌握財富,有人掌握知識。這些可以使人們接受或被迫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