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 (第3/4頁)
想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還有那句名言:“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實用主義傾向使中國社會迅速轉型,從一個完全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逐步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儘管政府還保留了相當強大的經濟控制能力,但現在的中國已經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國度了。市場經濟意味著實用主義、功利主義。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功利主義實用主義色彩逐漸顯現,而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是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下一篇我們來看看現代西方經濟學。
工業革命的擴散(二十三)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並指出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我們下面來看看這方面的情況。
早在實用主義理論沒有成型的時候,西方經濟學家們就注意到了人們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在他的著作國富論裡說:“在文明社會里,任何人都離不開其他人的合作和幫助,而他一輩子也只能獲得幾個朋友。幾乎所有其他動物,當個體長到成熟的時候是完全獨立的。在一般情況下不需要其他同類的幫助。可是人幾乎離不開他的同類的幫助,而僅僅依靠人們的善意他是無法得到這些幫助的。假如他能訴諸對方的自利心,向對方說明,他要求他們所做的事情對他們自身有好處,他反而更有可能達到目的。任何一個想同他做交易的人都是這樣做的。給我那個我想要的東西,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這就是交易的意義。正是透過這種方法雙方才得到了絕大部分自己所需要的幫助。我們的晚飯並非來自屠夫、釀酒師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心。我們不是向他們乞憐,而是訴諸他們的自利心。我們從來不向他們談論自己的需要,而只談論對他們的利益。除了乞丐之外,沒有人主要靠他人的慈悲來生活。”而在他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論中是這麼說的:“事實上,人只能在社會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夠適應身處的環境。人類社會的所有成員都需要互相幫助,也隨時可能互相傷害,在人們能夠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互相幫助的地方,社會就會繁榮昌盛,然而,即使這種必要的幫助不是出於大公無私的動機,即使人們之間缺乏愛和溫情,即使社會沒有多少幸福安樂的氣氛,它也不一定消亡。就算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依靠大家的共識,社會仍然可以由一種類似商人之間的關係來維持。雖然這種社會中,人沒有必要對別人表示感謝,但社會仍然有一種普遍的共識,可以依靠徹底的功利主義的互惠行為維持下去。”
而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基本的假設條件是:“合乎理性的人。”在經濟學裡,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條件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性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最大的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
但是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卻不是建立在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基礎之上的,儘管*認為人類“利他”行為的普世化必須以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為前提,所以他提出社會主義按勞分配,而共產主義按需分配。但中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不可能做到完美的按勞分配,也不能作到完美的按需分配,這一點蘇聯和中國還有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高度的中央集權意味著制度化的管理,而這種管理往往對個性化的需求視而不見,也無法準確的計算個人的勞動量,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加上國家對財富的需求沒有止境,因為需要不斷的投入發展工業和國防,社會主義的實踐卻變成國家為了達到他的目標而犧牲個人利益,這一點凡是老一點的中國人都深有體會。我們的教育體制也是這樣,要求人們無條件的為國家付出。儘管社會主義國家鼓勵人們利他,遏制利己行為,並把經濟理論建立在有道德的人的基礎之上,這個有道德的人首先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而且是絕對忠於國家的,要求每個人都是社會主義的一顆螺絲釘,完全抹殺個性化的需求,試圖將整個社會整合成為一部大機器。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初期,由於迅猛的工業化程序,一大批農民成為了工人,反過來工業化將機器送下鄉,農業生產效率也大大提高。從總體上來講,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所以人們的生產生活也非常積極,這一點在蘇聯的30年代,中國的50年代表現的非常明顯,人們生活在一種非常亢奮的環境中,生活水平節節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