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3/4頁)
負債賭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稱博覽第一,還是位高產作家。據說他平生著作有四百餘部,其中有一部叫做《畫品》,書中把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稱為“畫家四祖”。既然前段已提到了顧愷之,我們不妨把另外“三祖”也一併介紹一番。
四祖裡要論早晚,以東晉顧愷之年代最早,南朝宋明帝時期的陸探微次之,南齊梁武帝時期的張僧繇老三,唐代吳道子最後。所謂“四祖”,不過因為他們是畫史上比較早留姓留名的大畫家而已。而畫史的秘密,肯定是“祖上有祖”,從三千年前的青銅器皿、磚石畫、壁畫上都可以隱約窺出,比四祖更早的祖先行列中,絕對還有很多畫藝高手,可能還有不少了不起的天才,只可惜他們生在了連筆墨、文字還都沒被髮明出來的時代,他們的名字也就只能湮沒在歷史的煙雲中了。不過,比四祖還老,也能查出姓字名誰的畫家也有,比如顧愷之——他的畫藝並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他也有過老師,他的老師是西晉畫家衛協。衛協與東晉的張墨,也被稱過“畫聖”。衛協同樣有師承,他又跟東吳畫家曹不興學過畫。這事要追下去有趣得很,只能追到遠古神話傳說裡去縹緲無著了。無論如何,在老祖宗畫家隊伍裡,顧、陸、張、吳被提出來做了“畫家四祖”,除了說明他們年代夠老,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是最早被肯定的繪畫大師。
關於四祖的繪畫風格,史上稱顧陸為“密體”,張吳為“疏體”。對於佛像人物繪法,畫史上又有“張家樣”、“吳家樣”之說。顧愷之還經常被當做文人畫、寫意畫的源頭。史上也有把顧愷之、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的,可見魏晉南北朝時期最著名的畫家是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三人。唐代張懷瓘在著作《畫斷》中評價三人,說得很是形象,“像人之美,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以顧為最”,這個說法得到了後人的推許。應該說,三位老祖都有當上“畫聖”的實力,可惜被唐代後生吳道子後來居上,拔了頭籌,這事除了個人實力,可能也跟吳道子身處大唐盛世有關,英雄也需要用武之地嘛。既然老吳當上了畫聖,天下一人,所以這一祖的事蹟另文專述,現在順便說說剩下的二祖:張僧繇和陸探微。
顧愷之:敷粉施朱笑後生(3)
張僧繇,現在知道此人的老百姓不多,可是一提成語“畫龍點睛”大家沒有不知道的。張僧繇,正是該成語的“肇事者”。他是南朝梁武帝蕭衍時期的名畫家,生日、忌日都已不見記載,不是今蘇州人,就是今湖州人。業精於勤,老祖宗可能比我們體會得還要深,張僧繇一生勤學苦練,儼然是古代勞模。《續畫品錄》有句話說他:“手不釋筆,俾夜作晝,未欒倦怠,數紀之內,無須臾之閒。”張僧繇的疏體風格,一改流行畫壇一百餘年的顧愷之、陸探微等人密體風格,據說他是從衛夫人《筆陣圖》書法中悟出的用筆技巧,雖然用筆“時見脫落”,卻能“筆不周而意周”,似乎屬於更高階的用筆造詣。
據《歷代名畫記》記載,唐代大畫家閻立本有一次至荊州某寺觀看前朝大畫家張僧繇的畫跡,第一天看了,不以為然道:“定虛得名耳。”第二天又去看,說:“猶是近代佳手。”第三天還去,看來看去,說:“名下無虛士。”越看越入迷,最後乾脆搬到寺里居住,觀摩臨寫了十多天,才依依不捨地離開。又記載說張僧繇曾作《醉僧圖》,畫中僧人醉態傳神,毛澤東最喜歡的草書名家懷素有詩曾提到此圖:“人人送酒不曾沽,終日松間系一壺。草聖欲成狂便發,真堪畫入《醉僧圖》。”因為《醉僧圖》名氣很大,結果成了道士們嘲笑僧人的常用口實。僧人們氣憤不過,有聰明者便想出來一個辦法,集資數十萬,請求閻立本畫了一幅《醉道圖》,算是僧道扯平,誰也不好藉此攻擊誰了。
張先生擅作人物故事畫及宗教畫,所繪佛像,自成風格,被稱為“張家樣”,為雕塑者所楷模。據說他還吸收了天竺等外來藝術之長處,在繪畫中首先採用“凹凸暈染法”,畫像很有立體感,栩栩如生,令人叫絕,也算是早年中外藝術融會的先行實踐者。據說梁武帝因為思念在外駐守各地的皇子,便命令張僧繇為皇子們畫像。梁武帝經常對著畫上的兒子們“說話”,不知道是表達思念還是表達不放心。遺憾的是張僧繇作品無真跡流傳,僅有唐代梁令瓚臨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還流傳在世,可惜藏在日本,很難見到真容。
關於陸探微,史籍中有關他的生平資料非常少,所以生卒年不詳,《歷代名畫記》中載:“陸探微,上品上,吳人也。宋明帝時,常在侍從,丹青之妙,最推工者。”從中大體可知,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