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烏孫人首次抵達建康, 見識到高牆深池, 建築物鱗次櫛比, 街道上人流穿梭, 一派熱鬧景象,無不感嘆建康繁華。
左顧右盼之下,眼睛幾乎不夠用。走出一段距離, 因為沒看路, 差點被腳下的青石絆倒, 踉蹌幾下方才站穩。
這樣的情形, 建康百姓早已經見怪不怪。
幾名身著短袍的少年結伴而行,人人都揹著一隻竹箱,從後看去, 幾乎遮住半個身體。
少年們很是興奮, 一邊走一邊談笑,隱約能聽到“公輸”“農具”“作業”“成具”之類的言辭。
另有稍小些的孩童跟在兄長身後, 一樣的制式短袍, 腰間纏著布帶。沒有揹著木箱, 僅手中抓住兩枚竹簡。
看到這些少年和孩童, 路旁行人皆面露微笑。
無論漢人胡人, 凡是認識的, 都開口打著招呼。
“三郎君, 今日揹著竹箱, 可以農具已經制成?”一名面色黝黑、壯實猶如小山的男子問道。
“還要先生看過。”少年被喚住, 並不惱, 轉身向男子行禮,笑道,“日前先生布置課業,做農具的木料多虧叔父,小子謝叔父。”
“這話見外。”男子連忙擺手,道,“學院中做出的農具,那個不是好的?這次三郎君做出來的,我可是先定下,莫要給了旁人。”
“叔父儘管放心。”少年點頭。
又說了幾句話,少年同男子告辭,轉身追上同伴。臨走被男子塞-了兩個饅頭,推辭不過,忙開口道謝。追上隊伍後,將饅頭掰開,分給幾個年幼的孩童。
“方叔父給的,吃吧。回頭要記得謝叔父。”
“諾。”
孩童們接過饅頭,兵沒有在路上吃,而是用布帕包好,先放在懷裡,等到學堂之後,趁著課間休息時再用。
少年和孩童們走遠,秦玦喚來一名部曲,道:“且去打聽一番。”
部曲領命,刻意慢下腳步,落在隊伍之後。等到隊伍過去,眨眼間混入人群之中,開始尋人打聽,這些少年孩童究竟是怎麼回事。
“郎君是外地來的?”一名扛著新農具的老翁道。
“確是。”部曲祖籍西河,卻能說一口地道的吳地官話,三言兩語就打消了老翁的懷疑,開始為他解惑。
“這是學院的規矩。”老翁正等著市貨的家人,閒在路邊無聊,遇部曲詢問,開脆開啟了話匣子。
“學院規矩?”
“正是。”老翁點點,道,“官家英明,著範公和桓公在各地開辦書院,不只招收豪強子弟,庶人亦可入學。”
“學中分為兩院,東院多為士族郎君,教授經義典章,學習兵法韜略;西院都是庶人子弟,唸書識字之外,可學得各種手藝,木工就是其一。”
“凡入學兩年,天分不差的,都能做出幾樣簡單的農具。凡經書院許可,皆可市賣,價格比坊市略低,卻能填補家用。等到出師之後,可是各家工坊和商鋪都搶著聘請。”
老翁越說越起勁。
“不瞞郎君,我有兩個孫子,明年都到年齡,可參加入學考評。方才過去的孩童中,凡是手中拿著竹簡的,都是不久前才透過考試,今日正式入書院學習。”
“我觀其中似有胡人?”部曲問道。
“郎君是說那兩個羌人?”老翁笑了笑,道,“自前歲起,書院許胡人族子弟參加考試。但有限制,需得入黃籍,並在城中有產業;要麼就是投身軍中,曾立下過戰功。”
部曲暗暗記下,又問了幾句。
老翁知無不言,雙方算是詳談身患。
不久,老翁家人從坊市回來,或挑或背,各個都沒有空手。見到老翁同人在路邊說話,詫異的詢問兩句。
“是外地來的郎君,見著書院的學童,好奇問了我幾句。”老翁笑道。
見到來人,部曲心知無法繼續問下去,當下抱拳告辭,很快不見蹤影。
待背影消失在人群中,一名漢子放下扁擔,擦去額頭上的含,對老翁道:“阿父,這人膀大腰圓,明顯是個北地人。卻說一口吳地官話,很是不對勁。”
“我曉得。”老翁翻開啟竹筐,看到裡面的谷麥燻肉,滿意的點點頭,“我瞧見這人進城。”
“阿父瞧見了?”
“對,跟著方才過去的胡人。我知道他實在打聽,提前里長說過,遇人打聽疏遠,這些儘可以說,等到回去之後,往裡長處告訴一聲即可。”
老翁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