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太元三年,五、六月間,南地連降數場大雨,江河水位暴-漲,三吳之地隱現水患;北地數月未曾降雨,農人擔水灌田,仍有麥苗成片枯死。司農上稟,並、薊、青三州皆有大旱蝗災跡象。
民為國基,糧為民本。
情況刻不容緩,南、北兩地都是繃緊了聖經,到後來,巫士都被召進宮,日夜占卜天相,南地詢問水患,北地則是求雨。
從都城派往各地的快馬絡繹不絕。
無論建康還是長安,此刻都不敢有半點大意。
鹹安年間,三吳之地曾遇大災,餓殍遍地。事後統計,竟有上千百姓逃離,村落成空,數年未曾恢復,對建康是不小的打擊。
對長安來說,旱災和雪災都是尋常,常年風調雨順才是怪事。但今年的情況不同以往,據各州送回的訊息,這場大旱非同尋常,必要時,需開各地府庫賑濟。
南北兩地都不太平,滿朝上下都在心憂天災。
這個時候,無論建康還是長安,都無心去找對方的麻煩。反而很有默契,互相遞送國書,措辭分外的客氣,就為避免天災*同時發生,動搖王朝根基。
整個太元三年,兩國邊州意外的太平。
秦兵和漢兵巡邏相遇,偶爾還會頷首致意,彼此算得上友好,少有發生-摩-擦。
出現這個局面,實是天災所迫。
按照桓容的話來講,老天的心思你別猜,想破頭也未必能想出個五四三二一。
封-建-迷-信?
穿-越這種神奇的事都能發生,自己頭上還頂著個複製開關,身邊更有扈謙這樣的神人,偶爾-迷-信一回又有何妨?
目前兩國相安無事,邊界沒有戰事發生,不代表能一直和平下去。
為保證不出狀況,即使出狀況也能迅速應對,桓容連下數道旨意,以無地青壯充邊州,丁男丁女皆可。
“凡移邊州者,授田三十畝,免三年糧稅。”
三十畝地的確不少,結合現下的畝產,加上天災頻發,又委實不多。這是在南方,如果換成北邊靠近草原的州郡,七十畝都不嫌多。
除此之外,朝廷發下官文,凡填邊州之人,由當地治所提供農具耕牛。
農具按戶分授,百姓無需出一個銅板,如遇損傷還可到治所轄下的工坊修補;耕牛可買可賃,買以市價七成,租賃僅需提供草料,保證不故意傷害牲畜即可。
第三,朝廷免費發下糧種,連續三年不變。
如遇天災或是戰事,導致田地歉收乃至絕收,每戶都可到治所領取口糧。丁壯從軍還有軍餉,殺敵有獎勵,死傷更有撫卹。
這種做法部分取自曹魏屯田,戰時為兵,閒時為民。用以確保邊州兵力充足,遇敵來襲,人人皆可迎戰。
桓容也承認,此法並非十全十美,缺點同樣不小。
但是,兩利相衡取其大,兩害相取其輕。
以目前的情況,邊界屯田增兵實為必要。尤其是新取的秦州、河州兩地,不比梁州、荊州,直接調兵會引起長安警覺,開墾荒田好歹是個藉口。
至於長安會怎麼做,那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畢竟秦策還沒糊塗到底,天災頻發的年月,糧庫都要見底的時候,發動戰爭太不明智。無論勝敗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如果是對胡人-政-權,還算師出有名,大可以動手開搶。
彼此都是漢家-政-權,打的都是恢復漢室的大旗,動手開搶?
臉面還要不要?
名聲還要不要?
誰先動手誰先完,打死都不能幹!
退一步學建康屯兵屯田?
桓容聳聳肩膀,表示沒關係。
事情重在先機。
他的目的是紮根秦州等地,確保有充足的兵力威懾,讓長安投鼠忌器,不敢輕易動手。主要目的達到,長安是不是仿效屯兵,對他關礙不大。
如果秦策下令屯田,真能屯出結果,對北地的百姓稱得上是件好事。
想清楚其中關節,桓容力排眾議,堅持下旨,從交、廣等地徵民充秦、河兩州。
交州和朱崖州剛剛經歷戰火,夷人未全部消滅,遇到時機,很可能死灰復燃。
防其賊心不死,實在不好抽調太多丁口。
故而,桓容又下旨,押送戰-俘和抓捕的夷人北上,交由臣服的羌人和鮮卑人看守,在秦州和吐谷渾交界地墾荒開田、建造城池。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