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元朔十三年,時間又走到了一年的最後一個季節,冬季。
北疆離長安很遠,陸陸續續有戰報被送回,只是並沒有引起什麼影響。
長安在入冬的時候,下了連續半個月左右的細雨,天氣的溫度驟然間下降,僅是放晴五天卻是下起了雪。
連續半個月的雨季不止在長安下,關中平原以及關東洛陽一帶同時陷入雨季。
關中開始下雪的時候,關東的中原一帶則是沒有。
不過,北疆和遼東卻是早於關中開始下雪。
發生在元朔九年到元朔十一年的旱災可謂是讓漢人印象極度深刻,秋季有連綿雨季,入冬在下雪前又來了一場連續半個月的細雨濛濛,區域性地帶是出現了水澇,萬民卻是寧願忍受水澇也不願意再經歷一次乾旱。
將近三年的乾旱因為官方應對有效,沒有出現遍地餓殍,不過對原有的人口聚集卻是出現了重大的改變。
根據官方的記錄,原本人口為一百三十萬餘的西北,到元朔十二年之後只有不到百萬,有三十餘萬是往西域而去後選擇定居下來。元朔十二年的西北百萬人口卻不全是原本的西北人,有將近二十萬是原先各地的百姓遷居而來。
傳統的中原地區,戶籍遷往西北有二十餘萬,又有將近十餘萬定居西域,超過十五萬則是移遷草原,以遷居前往遼東的一百四十萬數量最多。
長江以南的人口變更幅度要小一些,那是因為長江以南並沒有受到乾旱太大的影響。
原本人口最為密集的揚州,元朔七年的時候強制遷徙了百萬之眾,大多是被強制遷至原先的寧州和廣州,少部分是遷往交趾。
到元朔十年,包括建康、建昌、吳興等人口匯聚地再次被強制進行遷徙。這一次是在中樞要建設荊楚產糧區的國策下,人口被遷往原先的荊州。
“陛下,臣以為還是應當出臺限制流動的國策。”謝艾現在是三個侍中之一,他剛才彙報國家當前的人口分佈概況,已經一再談到人口流動的壞處:“如中樞遷徙人口前往荊楚之地,卻有百姓陸陸續續向東回流。若是不加制止,建康很快又將成為一座超過兩百萬人聚居的城市。”
荊楚之地是一個廣泛的稱呼,大約是後世天朝的湖1北以及湖南。
那一邊是元朔八年規劃大開發,一開始僅是投入屯田兵團,效率太低才有了強制遷徙人口的行動。
以舊有行政區劃分,原來的荊州其實是還好,但所謂的還好僅限於長沙郡以北和以東區域,以南和以西壓根就還是一個十足十的蠻荒之地。
開發荊楚之地是先在先輩建設的基礎上進行,也就是圍繞著洞庭湖區域先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統,再開墾荒地變為良田。
屯田兵團花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了對洞庭湖周邊灌溉系統的建設,到元朔十一年為國家開墾了三十萬頃的良田,那些良田當然是歸於國家所有,卻也使當地的百姓得到受益。
要使荊楚之地變為一個優良的產糧區,難度最大的是在開發其餘區域,如零陵、泉陵、營陽、武岡等地。
上述那些地區並不全是適合作為產糧區的所在,如零陵以及營陽屬於多山地形,怎麼都不適合作為產糧地。
牽扯到零陵以及營陽,在建設其它地區的前提是從湘水和營水進行引水,形成與資水和浣水互相連線的灌溉區域網路。
洞庭湖產糧區僅是建設計劃之一,按照計劃是用十年的時間來完成。
整個荊楚產糧區大建設方案還有鄱陽湖產糧區和長江三角(漢江平原)產糧區,只有這樣才附合中樞想要的規模,但中樞也沒有天真地認為十年之內就能全部建設完畢,是本著足夠的耐心,打算分批至少三十五年來做。
不管是在什麼年頭,想要幹成一件事情就缺少不了人,中樞有屯田兵團這麼一支建設力量,可是真的無法缺少百姓的參與。
“朕有些沒有明白。”劉彥是真的感到困惑:“遷徙是建立在土地置換的根本之上。進行置換的時候,不是多給了土地嗎?”
謝艾知道劉彥儘管停頓下來卻還沒有說完,安靜地等待後續。
“給了土地又給政策。”劉彥繼續無比困惑地說:“當地的環境真的惡劣到無法生存?他們願意放棄土地迴歸故里,還是地方官府在他們回去後交還了土地?”
“中樞沒有政策,地方官便是有再大的膽子也不敢那麼做。”蔡優平靜地給出答案:“沒有名下的土地,或許成了官府的佃戶,也可能進入工坊之類的討活,總是有繼續活下去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