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實也不是什麼文武之爭,是漢國從大規模戰爭中停頓下來的一種“陣痛”,比如想要建功立業的軍方失去了自己的舞臺,一時間心裡落差難以平復,再來就是管理民政的人一再強調一國內政,惹得那些本來就失落的武人心生逆反。
都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軍隊要耐得住寂寞啥啥啥的,可只要成為軍人的那一刻起,誰不是有一顆報效國家的心,一日復一日地訓練再訓練,等不來發揮自己作用的機會,對國家和民族當然是好事,可對於軍人就真的難免失落了。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漢軍真的都是在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十三個常備軍團常年不是在戰場,就是在前往戰場的路途上。那個時候就是武人最幸福的時候,他們有足夠的舞臺來表現自己,抓住機會就能封妻廕子。
對燕之戰後,漢國對外戰事規模一再下降,針對慕容鮮卑和拓跋鮮卑殘餘的僅是兩個常備軍,西北部鎮守原來張氏涼國的只有一個常備軍,對付西面羌族、氐族殘餘也只是一個常備軍,處於中南半島乾脆就只有一個常備師,要是後面沒有入侵笈多王朝,差不多是九個常備軍處於趴窩階段。
“軍隊要是長久不作戰會失去血性。”徐正並不覺得自己是在無病呻吟,對同樣是軍方一員的謝安也沒有什麼好隱瞞:“僅是一年不到,雖說武備和操練沒有荒廢,長期沒有動彈的幾個常備軍真的出現戰力下降的現象。”
那並不難理解,再精銳的部隊也無法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戰鬥力,部隊有一段時間處於平和時期之後,將士難免是會心理鬆懈下來,延伸到的就是方方面面。
再來是,漢國要應對大面積天災,短時間內難以大動干戈,還有建設內政的呼聲太大,導致連軍方都認為自己難再有表現自己的空間,作為軍隊那種需要保持的警惕和求戰心一旦被消磨,僅是依靠訓練基本沒有太大的作用,需要的是拉到戰場再見見血。
謝安還是比較支援建設內政的呼聲。會有這樣的思想挺簡單,他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武將,對於怎麼治理國家也有自己的理解。
一個國家的武力是建立在有充足後勤的基礎之上,也就是國家的國力才是軍隊武力的保證,沒有充足國力的國家哪怕是武力能夠鼎盛一時,不是在瘋狂中走向毀滅,就是國家因為民不聊生陷入動盪。
跟隨劉彥崛起於微末的大都數人並沒有一個良好的出身,相當多的人並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他們成了一國大臣是會進行一些知識“補習”,可是很多知識真不是靠“補習”就能搞明白。
像是徐正,他一直以來的經歷就是不用為軍隊的後勤區苦惱,只要想著怎麼率領軍隊戰勝敵人獲取勝利就足夠了,哪怕是知道糧秣的重要性,也不會去深思軍隊的糧秣從哪裡來。
又像是謝安,他從小被教導了相當多的知識,清楚且明白軍隊並不是獨1立的個體,軍隊是整個國家的一部分,百姓沒有產出就意味著軍隊沒有後勤。
劉彥為什麼在不喜歡世家的同時又需要去接受世家?就是因為文盲治理不了一個國家,知識和眼界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缺乏知識的人不會去懂得怎麼治理國家,沒有足夠眼光的人難以帶領國家走向正確的道路。
徐正當然不是文盲,卻是出身小家小戶,知識底蘊上面真無法與世家子比肩。他還是太尉,屁股坐在什麼位置上,註定了要保證軍方的利益。
儘管徐正從一開始都沒有明說,可謝安真的明白了徐正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作為軍方的一員要共同發聲,比如向阿三戰場的增兵方面。
【那樣做真的好嗎?】謝安有更多的顧慮:【武將可以與文官起衝突,卻不能夥同起來向王上施加壓力啊!】
一直以來,劉彥對軍方已經足夠優渥,要是軍方還不知趣,以為只要團結起來就能更改君王意志,脾氣再好的君王也必然會採取措施。
謝安就將自己的理解向徐正進行述說。
“是這樣嗎?”徐正之前顯然沒有想那麼多,被謝安一提醒額頭瞬間就冒出冷汗:“安石提醒得是。”
謝安能說的也就那麼多,哪怕知道只需要作為太尉的徐正去向君王表達述求,不需要來個“人多勢眾”,也不會再向徐正講更多。
兩人騎馬逛了一圈,回到營地的時候已經是傍晚時分。
營地是建立在一處山腳邊上,背靠山腳的同時,側面有溪水,另外兩面則是平坦的草原,十分符合諸夏軍隊建立營盤的標準。
劉彥進行這一次巡視,是親自檢視關中各郡的情況,一路過來走走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