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人提議,找個藉口將李綱除籍算了,但大家想想,又抓不到明顯的把柄。討論來討論去,也只有聽之任之。
李綱這位“憤怒青年”,為自己的叛逆行為付出了代價,足足在太學消磨了七年大好時光。到最後,太學當局實在是煩了,恰好李綱這時也中了進士,他們才鬆了口氣,趕緊送神。
跨出學院大門,李綱年紀已經二十九了,即便在今天,這也算是超齡學生了。
消磨了的光陰固然可惜,但這也磨練了他的意志,此後他在仕途上的所作所為,始終都有一個“叛逆太學生”的影子。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在仕途的上升期因講話而被貶(1)
●在仕途的上升期因講話而被貶
一個人的仕途走得如何,往往由三個因素所決定:一是天分,二是志向,三是性格。在這三樣中,李綱前兩樣都沒有問題,尤其是“治國平天下”的志向,直接導致他後來在歷史舞臺上,演出了一場驚天大戲。
值得一說的是他的性格,他敢說話,不平則鳴。這其實是一種對政治負責的態度。可是古代的皇權統治,容不下認真負責的人。你一認真,皇帝就不免要露出沒穿衣服的窘態來。所以,不僅皇帝喜歡裝聾作啞的人,整個機制也在淘汰著對政治認真的人。
李綱的出身與學歷,足可保他高官厚祿一輩子,他只要不說話,就一切平安。可他的思路是:既然國家高薪養士,就要對得起這份俸祿。看見了國家的弊病而不說,是做臣子的最大不忠。
這種性格,在皇權政治的混沌狀態下,就顯得太清醒了。一般執政的君臣,都喜歡混沌(混沌了才容易做壞事),他們容不下講真話的人。即便在同一利益集團裡,愛講真話的人也往往要被自己的同僚整肅,這就是歷史上“自己人整自己人”現象的根源。因此,李綱的仕途坎坷,也就在預料之中了。
其實,徽宗一開始倒還沒把李綱當外人,對他青睞有加。李綱考中了進士乙科以後,據史料記載,發榜之日,皇帝“顧問再三”,也就是關照了三次,特旨升為甲等。這大概是徽宗有照顧近臣子弟的意思。
緊接著就授予了李綱官職,讓他當了承務郎、鎮江教授。“承務郎”的職務相當於校書郎,是一個表示俸祿等級的銜;“教授”才是實際職務,是州學或者縣學的主管官員。
此後,李綱的仕途呈緩緩上升之勢,徽宗對他似乎也很滿意。如果僅此而已的話,李綱在後來當一個十幾年的太平宰相,也不是不可能的。
可是有兩件事,使得他的一生註定了不平靜:一是金軍入侵,二是他太敢說話。
在鎮江督學的兩年,似乎是他仕宦生涯中最為愜意的時刻。他把老父親接到身邊奉養,沉醉於山川秀麗之中。這情形,有詩為證:“山川富佳致,足以為親娛。”(李綱《謁告迎奉詩》)
此後的五年間,李綱的官階不斷在升,先是奉召回朝,做了“國子正”(國子監的職員),後又短暫地擔任過監察御史,到政和八年,做到了太常少卿。
太常寺,是主管禮樂的國家機關;少卿是副長官。拿到現在來說,是副部級的職務。應該說,李綱只用了五年工夫,就進入了帝國中樞機構的上層。
這期間,有一次李綱與他的父親恰巧於同一天被徽宗召見。徽宗注視李綱良久,慨嘆道:“你父子同日赴朝,是士大夫的榮耀啊!”
監察御史是“言職”,也就是負責糾風、提意見的官兒。李綱擔任這個職務後,接連提了幾條意見,就內侍(宦官)外派的問題、宰相喜歡任用幕僚的問題,提出了批評。徽宗見他說話太沖,趕緊罷了他的言職,讓他幹別的去了。
這是他在政壇上初試啼聲,一切後面的大波瀾,現在暫時還看不到苗頭。可是,也許他心裡有預感。在這段時間裡,他在一首詩裡寫道:
契闊離親寧素願,
迂愚報國只丹心。
遠遊自是男兒事,
更把《離騷》細細尋。
(《吳江五首》)
像屈原那樣忠誠,又像屈原那樣被讒,這的確就是他未來仕途的不幸命運。
宣和元年,京師忽發大水,城西一帶淹得渺漫如江湖。災情嚴重,導致漕運不通。徽宗慌了,下詔令群臣獻策。眾人皆不敢言,惟有李綱敢說真話。
在仕途的上升期因講話而被貶(2)
他上奏說:災害不是沒來由的,必有其發生原因;防災雖然不易,但也必有消災之策。李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