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必能賺錢了。畢竟,以舊換新戰略本質上是讓利,公司回收了舊機器之後,也未必能從中盈利。如果,消費者是以舊換新的方式購買雙核盤古主機,那麼,新創業電子每臺機器還是要倒貼50~100美元。
而盤古四核主機由於整機毛利潤超過600美元,所以,即使執行以舊換新政策之後,每臺機器的銷售毛利也能達到400美元以上。
透過大規模的刺激一部分老使用者更新換代機器,並且,把發達國家的老使用者淘汰的舊型號的機器,銷售到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市場。
這樣,既能給低收入地區的消費者,提供更廉價的計算機產品。
而且,原本就便宜的盤古主機,更具價效比。因為,翻新機是以低於300美元的價格銷售。並且,可以享受跟新機一樣的售後服務。
銷售翻新機的過程中,新創業電子公司並不產生銷售利潤,反而,會因為以舊換新,以及把回收的機器以比回收價還要低的價格銷售,平均一臺機器會形成100~150美元的虧損。
但是,回收這些並不算很舊的機器,作為翻新機銷售,卻是極大的擴大了市場份額!
畢竟,如果新創業電子公司主動的降價,會讓老使用者不滿。但是,老使用者在此過程中,享受了“以舊換新”服務,反而會獲利。
而一些原本消費不起盤古主機以及任何一款計算機的使用者,因為價格門檻降低了,開始擁有了一臺盤古主機,那麼,其今後也可能繼續成為盤古平臺的忠實使用者,因為,其使用習慣逐漸已經被盤古作業系統給深度捆綁。
……
“80年代,我們的盤古,一直難以擺脫遊戲機的標籤!當時,使用者不可能為了遊戲機付出很高的採購預算,所以,硬體上我們賺不到多高的利潤。但是,我們還是積極的鼓勵使用者購買更新更強的硬體!如果使用者群體不想要升級硬體效能,我們也必須採取措施刺激他們升級硬體效能。”林棋在很多年後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說道,“如果不讓我們的使用者群體的整體硬體效能保持領先,切不斷的加快升級換代速度,那麼,我們整個生態就危險。所以,我們經常有有意識的刺激使用者升級換代硬體平臺,並不是為了賺硬體的錢,而是整個平臺的硬體更先進了,軟體廠商才能開發更好的軟體、遊戲!透過積極的升級換代硬體,使得盤古陣營生態越來越健康,在遊戲方面長期比pc領先3年以上!後來,網際網路時代開始,我們的相容性也越來越好了,畢竟,很多的網際網路上的爆款應用,比如,瀏覽器、網站、搜尋引擎、即時通訊、部落格、p2p下載,都是最先從我們盤古平臺上出現的!”
事實上,林棋堅持硬體整體不賺錢的策略,並且堅持到了90年代。
90年代之後,盤古主機採取了類似於pc一樣的開放策略,把生產相容機的權力交給了全世界的廠商。
不僅僅開放,甚至開開源。盤古作業系統在網際網路時代,更是公佈了原始碼,讓全世界的計算機高手,可以挑錯和幫助其完善。事實上,採取了開源之後,獲得全世界的的程式設計師幫忙更新和修改,反而使得盤古作業系統更強大也更安全。
在網際網路時代之前,盤古硬體不賺錢,但是軟體卻是賺到了暴利。
而後來的網際網路時代,新創業電子的花樣,就遠比80年代更豐富的多。後來,很多的科技巨頭都不斷的驚呼——還有這種賺錢的魔術?網際網路還能這麼玩?好點子怎麼又是新創業公司那幫人想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