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和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距離9月24日已經過去了一週的時間了,但是每天在香江都有不止一例家破人亡的事情發生。
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張俊義每天都可以看到新聞主持人面色沉重的報道新聞:近期香江自殺的人數日益增加,,特別是證券界,截止到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有不止個位數的證券精英跳樓了。
現在電視臺現在最熱門的電視節目是教人們如何省錢,比如教家庭主婦如何用燒飯的餘熱煮雞蛋。
近期整個香江的商業街上,顧客明顯比股災之前少了不是一輕半點,幾乎連平時的十分之一的數量都達不到,到高檔餐館吃飯的香江商人也少了。
現在的香江簡直是哀聲一片。本來在之前,香江的經濟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已經趨於平緩了,樓市股市不斷創新高,人們排著隊去酒樓吃飯。我們公司開發的一個樓盤賣樓花,買房的人需要前一天晚上去排隊。
自1978年起,香江的地產市道已開始脫離正常的發展軌道,如火箭般上升。以尖沙咀東部為例,地價在3年內上升了六七倍,樓價亦上升了3倍。
地價、樓價的攀升,刺激了大量熱錢的湧入,南洋資金更是大舉入市。當時,香江“賣樓花”制度大行其道,只要繳付5%至10%的訂金,便可購得樓花,進行投機,而炒家對政府限制樓花的種種政策,諸如對樓花轉讓加重抽稅等,並不理會,投機炒樓風空前熾熱。
炒樓風最熾熱時,炒家索性整棟大廈炒賣,形成“炒大廈”、“炒酒店”熱潮。當時中環、灣仔、尖東等各繁華商業區頻頻傳出整幢商業大廈以高價易手的訊息,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金鐘的金門大廈,中環的聯邦、國際兩棟大廈的炒賣。
金門大廈在1978年12月至1980年9月期間3次轉手,售價從7.15億元增加到16.8億元,短短不到2年時間內升幅高達135%。聯邦、國際兩棟大廈在1980年8月至1981年1月期間2次轉手,售價從10.89億元升至22.35億元,短短半年間升幅逾1倍。
熾熱的炒樓風進一步推動地價、樓價上升,房價已遠遠脫離當時香江市民的承受能力。據統計,1975年香江中小型住宅樓宇每方尺約230元,一個400方尺住宅單位售價約9.2萬元。當時,香江市民家庭平均月入1300元,購買一小型住宅單位的款項相當於市民70.8個月工資。
然而,1981年地產高峰時,小型住宅單位每方尺售價已升至約1000元,一個400方尺住宅單位售價增加到約30萬元,而市民家庭平均月入約3000元,即購買一小型住宅單位的款項已相當於市民101.5個月工資。
香江的樓價並非建立在經濟發展水平和一般市民的支付能力上,當消費者的工資收入遠遠追不上樓價升幅時,樓價下跌便勢所難免。去年,香江地產市道已轉趨呆滯,空置面積大增,1980年新建住宅樓中,空置率已高達41.3%,大量面積滯留在大小炒家手中。地產市道的下調,只是遲早的問題。
一般來說,股市的大幅動的浮動和當地的房地產市場的價格是息息相關的,但是去年的股市的震盪因為某些原因並沒有導致房地產市場的變動有想象的那麼大,再加上香江政府的努力,經過大半年的時間,房價的市場還算平穩。
甚至當時間來到了1982年,房價還有這小浮動的漲幅。
但是隨著香江前途問題表面化,9月24日,鐵娘子向鄧老提議以主權換治權,遭到拒絕,結果在人民大會堂前階梯歷史性地跌了一跤。華夏方面隨即宣佈將在1997年7月1日恢復在香江行使主權,這一系列訊息傳到香江,早已疲憊不堪的股市、地產應聲下跌,開始了長達數年的地產低潮的大幕徹底被拉開了。
這場大幕被徹底的揭開了傷疤,可謂是香江地產業過去七八年間最暗淡的一年,地價、樓價、租金全面大幅下跌,官地拍賣會上投資者競投興趣普遍低落,冷落場面迭現,很多時候拍賣官在無可奈何之下被迫將多幅官地收回。
地產市道崩潰,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地價。時間緊緊過去了也就一週的時間,張俊義就能發現香江地價普遍下跌10%至30%不等,跌幅最大的是工業用地和高階住宅用地。九龍灣工業用地的售價,按樓面面積計算,從1980年12月達每方尺360元的最高水平,跌至現在的每方尺125元,跌幅高達93%。
香江南灣道一帶的高階住宅用地,亦從1980年9月每方尺1502元的最高水平,跌至現在的每方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