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物理學家所承擔。嘗試、實驗、猜想,都是前進的工具,我們要敢於假設和空想,不能被外界的批評所嚇倒。中世紀的但丁就曾說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應該是新生代物理學家的人生格言。
希望你的學術取得更好的成績!
你的,
york
孫元起的這封信,來源於1900年4月27日英國科學界泰斗開爾文勳爵的長篇演說,後被整理成文,刊登在1901年7月出版的《哲學雜誌》和《科學雜誌》的合刊上,題為《懸浮在熱和光動力理論上空的19世紀的烏雲》。一向以保守著稱的開爾文,在感到困惑的同時,也樂觀地預言道:“在19世紀最後四分之一時期內遮蔽了熱和光分子論亮光的烏雲,人們在二十世紀初就可以使其消失。”
是的,在進入二十世紀後不久,光的“波粒二象性“學說被提出來,從而解決了那片惱人的烏雲。可經典物理學也遭受了最嚴峻的挑戰。在二十世紀最初的三四十年間,物理學取得了全面的突破,先後出現相對論、量子力學、粒子物理學等分支,使得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孫元起並沒有太在意這封信,因為這封信只是日常的私人通訊,旨在策勵遠在加拿大的盧瑟福勇攀物理學巔峰。在8月初,盧瑟福收到這封信之後,認為指導意義非凡,進行適當的補充和註釋後,寄給了《哲學雜誌》,並發表在9月份的雜誌上。
於是,大家都在翹首以待yorkjohnson的另一篇論文,想看看他是如何解決困擾學者已久的“以太漂移”問題。
十五、風花無意自飄人
孫元起寫完信的時候,還是六月底。然後就迎來了七月。這個時候,崇實中學、京師大學堂開始期末考試。這場考試,對於很多學生有著不同的意味。
對於京師大學堂的學生來說,他們開始按照原先的《章程》,準備透過考試,進行文理不同方向的分科。事後統計,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由算學拔入格致、化學等堂者,計有四十九人”。也就是說,學習理科的有49人。
對於崇實中學一、二年級的學生,除了升級之外,沒有什麼太多的選擇。對於崇實中學三年級的學生,人生就面臨一次重大的抉擇:工作?還是繼續讀書?
來崇實中學讀書的,家庭要麼比較開明,要麼就是貧窮人家,到社會上工作是一個比較現實的選擇,比如縣城、鄉村的小學堂,工廠,電報局等等,工作穩定,待遇一般比較豐厚,至少也能維持溫飽。
如果繼續讀書,那還要選擇:第一是科舉考試,這類似於後世的國家公務員考試,透過之後,即可步入公務員行列。在去年(1898)年戊戌變法中,康有為在《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中,要求廢除八股文,改考策論,並且透過廣建學校,逐漸廢除科舉考試製度。但維新派推行的新政,只持續了三個月就被推翻了,改革科舉制度的各項措施也付之東流。一時間,一切舊制度,包括八股考試在內,又都重新恢復起來。這種科舉考試,一直延續要延續至1905年舊曆八月,張之洞、袁世凱等人奏請立即停廢科舉,迫於社會壓力,清統治者才諭令停罷科舉。在1898至1905年之間,科舉考試仍是讀書人的首選。但對於崇實中學的學生,這條路幾乎是不存在。在那些從小私塾培養,以寫作八股文、背誦《四書》《五經》為職業的競爭者面前,教會學校的學生沒有任何的競爭力。
第二條是出國。雖然十九世紀末,國人對於東、西洋的認識已經漸漸開闊,但不菲的費用、遙遠的距離、拗口的洋文,使得絕大多數人都視之如畏途。
第三條是讀大學。這條路在以後的歲月中,或許會成為眾多學生的目標。但在眼下,恐怕還是乏人問津。為什麼呢?因為在1899年前後,中國還沒有幾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除了北京的京師大學堂,比較有名的只有津海關道盛宣懷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在天津創辦的“西學學堂”(1903年改為北洋大學堂,現在天津大學的前身)和光緒二十三年(1897)在上海創辦的“南洋公學”(現在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
西學學堂分頭等學堂(高等學校)和二等學堂(中學)兩級,課程除“中學”外,特別注意學習機械和法律等科目。
南洋公學包括四種新型的學校教育:第一,師範院,中國近代最早的新型師範學校,學習年限最少一年;第二,外院,它是師範院的附屬小學,學生分四班,學習滿三年後升入中院;第三,中院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