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4/4頁)
無組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給了劉震雲一個定評:
讀劉震雲的小說也往往讓人感覺到他的思想勝於他的表達,知識高於他的生活感受力……他的學問、思想一方面使他的小說有了一定深度,但另一方面又阻抑了他對生活的敏銳感受和文學語言生成的能力,這導致了劉震雲小說語言的粗糲。因此,在“感覺爆炸”的新潮小說映襯之下,他的小說顯得笨拙;而在“文體意識”逐漸增長的文學批評家那裡,他的小說又顯得那麼一般;這也許是劉震雲未曾被廣泛注意的重要原因。(《當代作家評論》1990年第3期)
這裡多少透出了一種困惑。這種困惑源自對於劉震雲創作無法進行有效的命名與解釋。因此,當“新寫實”被提出與定名之後,劉震雲迅速被列為這種新潮流的代表作家之一,而他之後的創作,似乎也在印證著這種判斷的準確,並將這種潮流向前推進得更遠。
“新寫實小說”概念的提出是在1989年,其代表作品的出現則要早得多。具體時間眾說不一,有的認為是1987年下半年(雷達),也有人上溯到1985年(陳駿濤)。而“新寫實”的命名,評論界也未能到得一致意見,分別稱為“新寫實小說”(張韌、吳方)、“新寫實主義小說”(徐兆淮、丁帆)、“新現實主義小說”(雷達),也有的稱為“後現實主義”(王幹)或“現代現實主義”(陳駿濤),還有的堅持“生態小說”的提法(邵建)。不過在《鐘山》編輯部1989年第3期推出“新寫實小說大聯展”後,“新寫實小說”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