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 (第3/4頁)
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泛論雖易,實行則難。河水沒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今日治河之言,欲令後人遵行,斷不可行。”這表現了康熙可貴的謙遜的科學態度。
以上九點能夠做到其中的一點,就可以稱得上是明君了,何況康熙件件做到了呢!
此外,康熙還東巡山東,西巡陝西,北巡塞外,南巡江浙,京畿之地更是頻繁巡視之地。巍峨泰山、名勝孔府、壯麗五臺、蒼莽草原、清秀水鄉都留下了康熙皇帝的足跡,不過他的巡視主要不是為了遊玩,而是出於政務的考慮。從這個角度看,康熙巡幸是勤政的反映。在巡視過程中,他儘量避免騷擾百姓,並時常稽查強行買賣、擾害百姓者。
康熙繼承了儒家為政“仁愛”的理念,並在施政過程中加以實踐,十分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與民休養生息。康熙身後諡號為“仁皇帝”,這個“仁”字,恰恰是康熙一生為人、行政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康熙區別於清朝其他11位皇帝的一個顯著特點。
康熙屢次申令停止圈佔土地;又蠲免錢糧達545次之多。他賑災,設義倉,關心民眾疾苦。他宣佈: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後雍正實行“攤丁入地”,中國長期以來的人丁銀被免除。其正面影響是減輕了人身依附,其負面影響是刺激人口增長。乾隆時人口到3億,道光時則突破4億。
關於康熙的仁愛,可以舉一個例子。1677年,康熙在塞外視察時,發現一個人僵臥在路旁。他親自詢問,知道這個人叫王四海,是個傭工,在回家路上,因為飢餓,躺下起不來。康熙立即下令給他喂熱粥。等王四海甦醒後,將他帶到行宮。後給王四海盤纏,送他回家。
1679年,北京大地震。康熙下令開設粥廠,還讓太醫院給傷病者送醫送藥。1722年春,康熙帝年近七十,他為了表示敬老,曾將65歲以上的滿漢在職官員,以及告老還鄉、得罪被遺送回原籍的舊官員,統統召入乾清宮,飲酒吟詩,直到黃昏才散席。參與盛會的有一千多人,故稱為“千叟會”。
康熙的仁政措施之一是懲辦貪官、表彰清官。清官是康熙帝的一面旗幟。康熙朝最著名的清官于成龍,有個綽號叫“於青菜”,就是因為他雖貴為封疆大吏,卻常年不吃肉,只吃青菜。
于成龍,先任廣西羅城縣知縣,當時已經45歲。羅城位於萬山之中,歷經戰亂,沒有城郭,遍地榛莽,縣衙是茅屋三間,居民僅有6家。于成龍到任後,召集流民,鼓勵耕耘,設養濟院,寬免徭役,興建學宮,縣境大治。史書說他“居羅七年,與民相愛,如家人父子”。
于成龍升任合州知州,前往赴任時,百姓傾城出動,痛哭號泣相送。有一位瞎子不肯離去。于成龍問他為什麼不走,他回答說:“我想您路上盤纏不夠,我會算卦,可以沿途賺點錢,以備不足之用。”于成龍很感動,就把他留下來。果然途中錢花光了,幸虧瞎子賺些算命錢補充路費才到了合州。
在合州,有政績,又遷黃岡。黃岡社會治安很亂,他裝成乞丐,深入罪犯巢穴,日夜雜處,探明實情,一舉端掉賊窩。又任黃州知府,再升任福建布政使。時清軍平定三藩之亂,軍中多掠良民子女為奴。他集資贖出被掠婦女放還。
康熙十九年(1680年),升為直隸巡撫。上任後,嚴戒饋送長官。又遷兩江總督。他自奉儉約,每天就是粗米、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人稱呼他為“於青菜”。在他的帶動下,士紳們改綢緞為布衣,官宦出門輕車簡從。僅僅數月,樸素之風大為流行。他過於勞累,死在任上。
于成龍做官,不帶家眷,十分儉樸。死後,將軍、都統、官吏、友人到他家中一看,“惟笥中綈袍一襲,床頭鹽豉數器而已”。就是說,于成龍的家中只有竹筐裡粗糙紡織品製做的一身袍子和床頭幾罐食鹽、豆豉而已。為追悼于成龍,市民罷市,聚哭致哀!百姓家掛他的畫像祭祀。康熙說:“朕博採輿評,鹹稱于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
康熙帝表彰清官,一則是為大小官員樹立榜樣,養成一代清廉的吏風;二則是借清官監督、揭發、打擊貪官;三則是派幾位好官,為百姓做點好事;四則是推行“仁愛”理念,為自己博得仁政的名聲。但是,清官往往為上級所不喜歡,也普遍為同僚所不喜歡。清官必遭貪官的嫉恨,也必遭貪官的報復。像于成龍、格爾古德、彭鵬、張伯行等無一例外。然而,康熙帝之所以仁明,在於他能明察是非曲直,而不使廉吏灰心,能信任並保全清官,而遏制貪風日長。
好學不倦
過人的功業,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