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頁)
孤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老字號餐館“蔡記”,這便是片中的福順祥餐館。店主夫妻極有夫婦相,胖胖的很和氣,實際上算盤打得叮噹響,劇組所需要的盒飯必須要定這一家的,而且必須給這家店的路牌號碼不少於三個鏡頭的特寫。
師兄帶了一幫人跑去那家店畫了草圖、拍了照片,在攝影棚打了兩個星期的地鋪,完美地複製出那家店的餐廳與廚房,甚至連門框上油漆的斑駁與牆壁上的汙漬都惟妙惟肖,廚房裡油鹽醬醋鍋碗瓢盆齊備,爐子一打就有火,看得方靖嘖嘖讚歎。
忙完這個,師兄他們又馬不停蹄地去佈置片中周策的家、以及周策父親的病房。相比之下,化裝組的工作輕鬆很多,這不是古裝片,不需要粘假髮穿鎧甲,室內取景,光源就相對容易掌握,除了主角以外,加上配角和跑龍套的群眾演員,每場戲平均也就一二十人,七個化裝師甚至足有富餘,把方靖勻出去幫忙幹雜貨。
方靖以前並不是沒有接觸過化裝。學校裡的話劇排演,因為人手不夠,常常要一人身兼數職,他原來又是美術系的,畫完背景板還要去畫人臉。只是,接下這個工作他才發現,與話劇相比,給電影演員化裝,不但更加繁瑣,也更加細緻。在舞臺上,除了前面三五排,後面很難看清楚,所以必須依靠濃重的油彩突出演員的面部表情,而電影正好相反,要力求讓演員的面容看起來自然而真實。電影的燈光就更難掌握,尤其是在自然光線下的場景,角色的臉冬天偏青,夏天偏橘,室內偏暖,室外偏冷。
最有趣的是飾物。方靖從來沒想到,電影裡的飾物居然要分三個部門各自管理。頭上戴的,比如帽子、假髮、髮卡、頭花、耳環,歸化裝組;身上佩的,比如手鐲、項鍊、戒指、腳環,歸服裝組。有趣的是手錶卻歸道具組管。手上拿的,也歸道具組。腰帶歸服裝組管,要是拍文革片,武裝帶卻歸道具組管。鑲在衣服上的,比如軍人的肩章歸服裝組;而同樣是軍人用的東西,獎章、勳章,就歸道具負責。都是女人頭上用的,髮卡歸化裝組,釵環卻歸服裝。
化裝組的組長四十多歲,姓王,專門負責給主角化裝的。這人渾身上下沒二兩肉,精瘦乾柴,為人倒是不錯。方靖跟著他打下手的時候,他經常拿看起來自相矛盾的美工分類逗他,看著方靖像金魚一樣瞪凸眼睛張大嘴巴,連連追問“為什麼為什麼”,以此消遣。上行下效,戲弄方靖居然在整個美工部門一時風行。
方靖很喜歡這份工作。他很清楚自己的優點:勤奮、有禮、好學,又不失年輕人的積極與外向,是很容易與人打成一片的性格。人總是和自己一起工作的人比較親近,以前他雖然名義上是道具組的,但不過是個幹雜貨的小弟,而現在,他的這些優點全能派上了用場。他站在這些人的中間,能聽到的、能學到的比原先更多,好像一個飢渴已久的人終於等來了一頓美餐。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劇組的盒飯真是很美味。那家餐館的廚師手藝確實不錯,飯菜搭配十分細心,又沒有大鍋菜的油膩。老闆以劇組每人一杯免費奶茶換來了自己女兒在片中一個配角的位置,於是那杯奶茶裡放的是真正的牛奶,而不是奶精。
在這一切好處之上,這部戲最讓方靖喜歡的,則是導演。雖說他第一次見到趙登雲的時候,這位導演正在大發雷霆,但是他卻不是楊慶那樣的片場暴君。這個人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無論是誰,只要是與電影有關,他都會專注地看著對方,不時微微點頭,鼓勵你說下去。可這並不代表他會容忍敷衍潦草的作風,只是他表達的方式十分溫和。一個鏡頭無論再怎麼NG,他只會淡淡地說:“我們再來一遍吧,大家辛苦一下。”
這句話,是對周策說的。
如果不是早知道此人的真面目,方靖八成要被他的敬業感動了。
那時正是炎夏,為了現場收聲的清晰度,拍攝時不準開空調也不準開風扇。被用作廚房的攝影棚裡足有三十七八度,每個人都在拼命喝水,演員卻要面對著兇猛的爐火,一遍一遍去顛那個大勺。由於汗水很快就會流下來,化裝師不得不時常上去給演員補妝。周策飾演的餐館小老闆,身後正在炒菜的配角,看起來實在沒有烹飪經驗,雖然開拍前被惡補了一通,放鹽時手不小心一抖,半缸子鹽就這麼進去了。於是只好再來一遍。
周策始終沒有怨言,但拍到第五遍,他兩腮已經是紅通通的了,要打粉底蓋住,又不免顯得人臉看起來僵硬蒼白。現場只好先停下,不僅周策,所有的演員面前都站著工作人員,拿著電風扇或一塊紙板拼命扇風,以求讓演員的體溫儘快降下來。
那時候方靖也站在旁邊,手裡抱著化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