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量。如果說湘軍南征北戰造就了湖南的軍事人才,那麼湘軍後代的東渡日本,則造就了中國舊民主革命史上的政治人才。稍後,在赴法勤工儉學的運動中,又是湖南人領先,赴法留學為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造就了棟樑之材。
甲午戰爭後,湖南一改閉塞守舊的面貌,成為“全國最富朝氣的一個省”。
湖南的朝氣來源於維新思想。湖南人好衝動,好為天下先,先是自創地方軍隊,接著掀起留學日本的高潮,然後積極參與康有為、梁啟超維新變法。湖南有朝氣,是因為那些從外地來的官員,在湖南推行“新政”。湖南巡撫陳寶箴是江西人,學政江標是江蘇吳縣人,而長寶鹽道兼湖南按察使黃遵憲是廣東人,擔任過駐日使館參贊和駐舊金山總領事,回國後鼎力推行新政。
這些來自外省的官員帶來了新的見識,又受到湖湘文化的影響,這種相互的作用,使湖南洋溢著革新意識,成為維新變法的大本營。
湖南人譚嗣同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接受了維新變法的新思想。
譚嗣同生於1865年,卒於1898年,只活了短短三十三個春秋,卻成為不朽的英烈。他是湖南人追求真理不怕丟腦袋的一個最有力的例證。
譚嗣同是湖南瀏陽人,字復生,號壯飛。父親譚繼洵是清朝的大官,做到了湖北巡撫。譚嗣同少年時博覽群書,俠肝義膽,喜讀詞章,思想敏銳。青年時期被父親逼著參加了六次南北省試,但他厭惡科舉八股,屢考不中。他目睹清王朝統治腐敗,更想奮發有為,立志救國救民,給自己取了“壯飛”的名號。
譚嗣同在結束生命的四年前,看到清軍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慘敗,喪權失地,國民群情憤慨。譚嗣同痛感自己未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