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3/4頁)
中國長城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必能及拿破崙;使畢士馬(政治家)以治學,未必及達爾文也” 。
4、撤離戰場、退守書齋的國學大師章太炎。
1936年夏,章太炎給國學講習所的學員們講完《尚書》,隨即病重。他不顧別人勸阻,堅持繼續講課,並說:“飯可以不吃,書仍然要講”。終於臥床不起,於6月14日與世長辭。章太炎去世以後,魯迅曾寫《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紀念這位國學大師:“太炎先生雖先前也是以革命家現身,後來卻退居於寧靜的學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別人所製造的牆,和時代隔絕了”,“先生遂身衣學術的華袞,粹然成為儒宗”。魯迅認為“這也不過白圭之玷,並非晚節不終”,仍然高度褒揚了章太炎當年的革命精神:“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模”。
章太炎,名炳麟,1869年1月生於浙江餘杭縣一個書香門第。青少年時拜漢學大家俞樾為師,系統學習研究古典七年之久,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學術思想體系。他把老師的告誡:“精研故訓,博考事實”作為座右銘,制定了自己的治學門經六條:“一、審名實,二、重左證,三、戒妄牽,四、守凡例,五、斷感情,六、汰華辭”,即用客觀的態度,切切實實,仔仔細細的研究學問,力戒大而化之,主觀臆測的浮躁作風。後來,又發展為:“學術無短長,要以胸府獨見為貴” 。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以後,知識分子掀起維新改良運動,章太炎也被捲了進來。他參加康有為、梁啟超等成立的“強學會”,併為《時務報》撰寫文章,積極宣傳“發憤圖強”、“修內政”、“行新制度”的主張。戊戌變法失敗,章太炎的名字也上了清政府的黑名單,為逃避追捕,渡海到臺灣,後又去日本。在臺灣、日本期間,他看了許多介紹西方政治文化的書報刊物,進一步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文明。在日本,又開始結識孫中山,接受革命思想影響。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章太炎憤然剪去辮髮,同改良派決裂,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1901年,發表《正仇滿論》,批駁梁啟超的保皇論。1903年,又發表著名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針對康有為的“革命恐怖論”,以日本明治維新為例,指出“立憲可不以兵刃得之耶?”也不行,“革命非天雄大黃之猛劑,而實補瀉兼備之良藥矣”。他針對康有為的“民智未開”、不配革命的謬論,指出民眾的覺醒離不開實際的革命運動,“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開之,而但恃革命以開之”,“民主之興,實由實勢迫之,而亦由競爭以生智慧者也”。章太炎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成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代的一篇重要的歷史文獻。同年,革命家鄒容發表《革命軍》,高呼:“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於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爭存爭亡過渡時代之要義也;革命者,順乎天而應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敗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蠻而進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隸而為主人者也”。章太炎“誦之猶當流汗祗悔,以是為義師先聲”,遂為之作序,擊節鳴鼓,吶喊助威。《革命軍》和《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的發表,鬨動了整個社會,鄒容和章太炎一時成為舉世矚目的人物。
從康有為看近代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5)
《蘇報》由於屢屢發表章太炎、鄒容等人文章,鼓吹革命,而遭查禁,章太炎也隨即被捕。據章太炎自述:“自戊戌年以後,已有七次查拿,六次都拿不到,到第七次才拿,……後來四次,卻都為逐滿獨立的事。但兄弟(自稱)在這艱難困苦的盤渦頭裡,並沒有一絲一毫的懊悔” 。章太炎在獄中三年,英勇不屈,曾絕食七天表示抗議。1904年,章太炎的朋友蔡元培等在上海成立“光復會”,章雖在獄中,也做為重要發起人之一,並被該會視為領袖人物。出獄後,章太炎東渡日本,被委任為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主編。他在該報發表了一系列充滿革命激情的文章,如《討滿洲檄》、《中華民國解》、《排滿平議》、《革命道德說》等。
辛亥革命以後,這位“有學問的革命家”在政治上卻顯得很天真。他認為推翻清政府,革命大告成功,於是高喊起“革命軍興,革命黨消”的口號,要求解散中國革命同盟會。這在革命剛剛取得初步勝利,袁世凱等各種復辟勢力覬覦革命果實的艱難複雜情況下,無異於為虎作倀,自我瓦解革命勢力。章太炎